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作为一项弥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位的制度安排,农村宅基地具有强烈的福利性,体现在只要是农民,就能无偿获取其所在村一定面积土地用于建造住房,并最终实现广大农民“居者有其屋”的理想状态。但现实情况是,本应普惠农村中每个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却并非人人都能真实享有。究其原因,不外乎“无钱”或“无地”两个原因,其中“无地”又是主因。本文从理论上梳理了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历史沿革,并分析了宅基地制度面临的困境。同时结合镇海区农村宅基地工作实践,对农村无房户宅基地使用权实现难这一问题作了成因分析,研究了实现农村无房户宅基地使用权的可行路径,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文章第一部分绪论首先指出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创新点,其次对宅基地、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村无房户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作了综述研究,最后阐明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了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基础,主要是福利经济学和伦理学的相关理论,并对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当前宅基地制度所面临的困境。 文章第三部分介绍了当前农村无房户问题的现状,并对农村无房户宅基地使用权实现难这一问题作了原因分析。同时还结合镇海区实现农村无房户宅基地使用权的工作实践,研究了镇海区的具体解决措施。 文章第四部分从增加宅基地供应量、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通过补偿安置方式实现权益等方面提出了农村无房户宅基地使用权实现的三种可行路径。并结合各地在农村无房户宅基地使用权实现问题上的实践工作,研究了各路径的运作逻辑及作用效果。 最后结语部分综合前述分析,就实现农村无房户宅基地使用权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