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观察运耳术结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中医症状积分、双侧椎动脉血管管径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运耳术结合针刺组)和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百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运耳术结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中医症状积分、双侧椎动脉血管管径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符合纳入标准的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运耳术结合针刺组)和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侧)、后溪(双侧)穴位,留针30分钟;针刺完行运耳术点按耳穴起动点、神门、肾区、脾胃区、心点、对耳屏、颈椎、交感、耳垂。运耳术操作两遍。上述操作每日1次,共操作14天。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次5mg,每晚1次,共服用14天。分别观察患者治疗前后ESCV的总积分、眩晕积分、肩颈痛积分、头痛积分以及中医症状积分和颈部血管彩超指标中双侧椎动脉血管管径的变化。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ESCV总积分、眩晕积分、肩颈痛积分、头痛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两组组内治疗前后ESCV眩晕积分、颈肩痛积分、头痛积分和总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在眩晕积分、肩颈痛积分和总积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双侧椎动脉血管管径的改变:治疗前两组管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对治疗前后两组管径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研究对象进行组间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运耳术结合针刺和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均能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ESCV的总积分、眩晕积分、头痛积分、颈肩痛积分以及中医症状积分,运耳术结合针刺在改善眩晕和颈肩痛以及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2.运耳术结合针刺和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均能扩大气滞血瘀型CSA患者椎动脉血管管径,其中运耳术结合针刺的改善幅度比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大。
其他文献
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在头部顶中线,双侧后溪穴,双侧束骨穴留针时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及该种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价问卷(JOABPEQ)、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指标的影响。研究方法:本课题从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我院推拿科门诊的病人中筛选符合课题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64例,按简单随机的原则分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肾阳亏虚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QOL)、残余尿量、前列腺体积和中医症状积分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07月~2021年01月期间就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泌尿外科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温针灸)与对照组(口服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各35例。治疗组予温针灸
目的:采用肌骨超声技术,研究针刺与穴位埋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核心肌群中腹横肌、多裂肌厚度的影响,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腿痛评分表分析相关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导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色,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寻求一种操作方便、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SPSS25.0
目的:观察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针灸科、妇科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病例的门诊患者共60例,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组,每组各3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行气化瘀针刺处方由董氏奇穴中的妇科、还巢二穴,传统经穴的三阴交、次髎、中极、
目的:观察核心肌群针刺对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功能及下肢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本课题收集确诊为痉挛型脑瘫并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儿共51例,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分为综合康复组25例与核心针刺组26例。综合康复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核心针刺组在综合康复组的基础上加核心肌群针刺。其中针刺治疗为隔日1次,3次/周,3个月为1疗程,治疗1疗程。常规康复训练为每天1次,每次30分钟,5次/周,3个月
目的:本研究观察改良温针灸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寻一种治疗风寒湿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更有效的方法,并总结导师的临床经验。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抽取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取风府穴、C4颈夹脊穴、C7颈夹脊穴、后溪穴、申脉穴、悬钟穴、风门穴,穴位均取双侧,均取一根0.30mm×50mm一次性针灸针依次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针,将同侧
目的:观察针刺近端取穴与远端取穴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9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将其分为三组,分别进行针刺近端取穴联合盆底肌训练、针刺远端取穴联合盆底肌训练及单纯盆底肌训练。三组在治疗前后均进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答卷简表(ICIQ-SF)、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及盆底肌电评估(Glazer评估)检测,并对量表、肌力值与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梅花针叩刺大椎、风门穴(双侧)配合拔罐放血治疗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与常规针刺治疗相对照,观察比较其临床疗效,旨在研究梅花针刺络放血疗法对于风寒湿型颈型颈椎病治疗的有效性,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方法: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以梅花针均匀密布叩刺大椎穴及双侧风门穴,采取重叩,叩刺范围以穴位为中心直径3cm,当局部皮肤鲜红渗血后用无菌干棉签擦
目的:基于面动脉彩超观察刺络放血疗法对面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PSV、EDV、RI)的改变,并通过HBGS、SFGS量表的评估,探究其对中重度的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PFP)患者面肌运动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中重度周围性面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急性期均予普通针刺+西药常规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