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采访中话语标记语翻译的语用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访谈作为一种重要媒介,为中国观众了解别人和外部世界搭建了桥梁。因此英文访谈的翻译也日益显现出其重要作用。由于访谈节目即兴,语言使用较为生活化等特点,导致人们常常借助话语标记语以推动谈话进行。话语标记语一般被认为是暗示前后两个话语成分关系的词语表达或语用表达。国内外对话语标记语研究颇多,多数是以连贯理论和关联理论为基础。各方学者通过如语义-语用角度、句法-语用角度、认知-语用角度等不同切入点对话语标记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一些学者也对不同语言中话语标记语进行对比,以此进行跨文化和语用学的探索。研究普遍认为,话语标记语具有核心意义,在交流当中必不可少。他们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并与语篇中的语义和逻辑关系联系紧密。然而,现阶段学者对于话语标记语的定义还未达成一致的观点,一些问题也仍需解决,如:话语标记如何与心理过程相互作用,如何帮助语言生成和语言理解等。再者,考虑到中国现今情况,我们对话语标记语的翻译也还缺少系统和深入的探索。Verschueren基于语用学角度提出的顺应理论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使用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顺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是语言使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顺应理论可以作为本研究的切入点。本文选取电视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的内容为语料,从顺应理论的四个视角对其中三个话语标记语(you know, so, well)的中文翻译字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即: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集中讨论了此类英语话语标记语翻译中的顺应对象、顺应过程、顺应中的意识突显性等。本文主要研究问题在于电视访谈中的话语标记语如何产生作用,怎样增进理解,如何在翻译中达到理想的效果等。研究发现,在翻译话语标记语的过程中,翻译者首先针对源语言进行语言选择和顺应,再针对目标语言进行语言选择和顺应,以此增进观众与说话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本研究旨在从语言顺应的角度为话语标记语与翻译的研究提供启发,为将来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
其他文献
俄语成语作为词的特殊等价物,是俄罗斯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是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生活经验的概括。俄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成语,同义成语作为
元话语的概念最早由Harris于1970年提出,后来众多学者都对此概念进行过研究,并尝试给元话语以定义,并将其进行具体分类。然而直到最近,Hyland对元话语的定义及分类才被众多学
据外媒报道,德国正在推广低成本充电桩,以降低电动汽车及基础设施的使用成本。目前,德国的电动汽车充电桩上没有显示屏以及任何按钮。充电过程依靠站内系统自动进行,充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