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空间,其安全状况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各种生态环境问题随之出现,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生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因此,深化生态安全研究,建设国家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已成为保障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当务之急。作为我国三大江河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不仅是山东省拓展发展空间的潜力所在,还是促使山东省保持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优势所在,因此其开发建设一直受到国内外广的泛关注与支持。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其环境问题,维护其生态安全,从而保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调和查数据,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资源与环境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分别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环境污染状况等方面对研究区进行现状分析,以提供建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在对研究区资源与环境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由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粮食产量、人均GDP、人均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城镇化水平、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人均造林面积、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等共12项指标构成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研究区2004年至2012年的各区域进行生态安全指数的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由压力、状态、响应组成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压力子系统的权重最高,响应子系统的权重最低;2004年至2012年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整体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稳步增长,且在2007年到2009年增长趋势最为明显;当前全区除东营外,均处于临界安全状态;各区域生态安全指数中,东营市最高,德州市的庆云、乐陵组成的区域和淄博高青县最低,莱州市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变化最为平缓;三个子系统中,状态子系统对于响应子系统的反应有一定滞后性。由上述研究结果可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安全状况正逐步好转,但当前的生态安全状态基本处于临界安全,仍需加强生态安全管理。因此在分析威胁研究区生态安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安全保障措施,如提高全民生态安全意识,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生态安全预警和防护体系,加强对环境敏感区的保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