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隐喻研究自Lakoff和Johnson1980年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以来发展迅猛。隐喻研究不仅指语言研究,还包括对认知机制以及交际语篇的研究。尽管过去几十年里,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研究,但是却因为仅从内省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忽略了跨语言的对比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跨语言对比分析中,也只是在两种语言中分别选取一篇文本为例加以分析。鉴于此,本研究以中美两国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文化、政治、经济等因素,不同于以往单一的共时分析,而是从历时的动态角度对概念隐喻加以剖析。 本研究主要借助批评性隐喻分析的方法和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中美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概念隐喻之间的异同加以分析,并探究其深层原因,以期说明身体经验、社会环境和文化差异等因素对概念隐喻选择的影响,以及经济条件和价值观的转变是如何影响历时变化的。 本研究的语料选自历年的美国国情咨文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并且均下载自官方网站,以确保语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均有涉及,其中定性分析是主要分析方法,即依据Charteris-Black(2004)的批评性隐喻分析方法三步骤来分析概念隐喻。语料处理主要利用定量分析,即使用Antconc3.2.2和ICTCLAS1.0等统计工具,以确保数据统计的有效性。 基于语料数据得出的结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评述。从宏观角度看,中英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变化显著,但是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