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脆弱区面积分布较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难以应对极端气候的冲击。全球的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特别是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对我国西部的农村居民的收入的影响较为严重,这对于我国西部的扶贫工作非常不利。因此,在我国扶贫攻坚的关键阶段,针对西部地区的扶贫工作,应当格外注意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区农民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在重农学派思想、农业经济增长理论、气候经济学与贫困陷阱理论的基础上,对西部生态脆弱区的贫困原因展开研究。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状况、贫困现状以及贫困机制的分析,我们发现,增加农业收入是西部农村地区扶贫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对影响西部生态脆弱区农业收入的气候因素与生产条件进行了分析,通过梳理近年来影响农业收入相关因素的相关文献,本文得到以下结论:除气候因素外,经营规模、粮食价格、农业技术、人口数量、财政金融政策等因素都会对农业收入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农业收入影响因素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气候因素与生产条件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选取了包含极端高温日数、有效灌溉面积在内的10个气候与生产条件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对上述因素进行了充分的描述性分析后,本文借鉴C—D—C生产函数的形式,将气候因素加入到生产函数中。随后,根据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分布以及贫困地区分布,本文选取宁夏,西藏等10个西部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在确定本文所使用数据为长面板的情况下,本文首先对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确定数据协整后,再通过F检验与Hausman检验,最终确定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面板数据的回归,得到了初步的估计结果。然而,考虑到固定效应模型的“扰动项独立同分布”这一假设较强,笔者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在增加对应地区的虚拟变量后,使用面板校正标准误差法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更为准确的估计结果。通过上述结果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在生产条件因素中,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农村人口数与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呈反向相关关系;在极端气候因素中,受灾面积,大风日数,极端低温日数与农民人均农业收入呈负相关关系,极端高温日数的增加则会促进农民农业收入的增加。此外,不同省份之间的生产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之上,本文对改革开放后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扶贫政策进行了梳理,据此,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西部扶贫政策应当从气候变化、生产条件等角度进行改进。因而,在分析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区农村地区的扶贫重点后,本文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改善农民生产条件以及向生态农业转型的扶贫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