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晉是明末清初常熟藏書家與刻書家,聲名遠播,貢獻卓著。論文以毛晉汲古閣為研究對象,重點探討其刻書活動,包括汲古閣之藏書、刻書目錄、校勘情況、底本選擇、印本先後等方面。全文共六章並一附錄,首冠以緒論,以明研究現狀。主體部分依次為:第一章介紹毛晉家世生平及著述。利用常熟圖書館藏抄本《汲古閣毛氏家譜》,補充其生平家世。對學界很少關注的毛晉著述進行文獻學的考察,著錄其作品内容、版本、流傳及收藏地等信息,以供參考。第二章論述毛晉藏書,考察其來源及流散,重點研究最具有價值的毛抄本。初步彙編《存世汲古閣抄本目錄》,並由此歸納分析毛抄本的特點、價值及影響。另詳述毛扆所編鬻書書目《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版本情況,以補前人闕漏。第三章研究其刻書目錄,詳細介紹並輯補“知而未見書目”及“代刊書目”;利用陶、顧二目分析毛晉刻書類別,結合明末社會背景及學術背景分析其選刊緣由。第四章研究其校勘,運用毛晉手校本諸多案例,分析歸納其校勘方法、内容,並將手校本與刻本相對校,還原校書至刻書的整個過程,研究其校勘改字處理方式,指出清代以來學人所謂的毛刻“好臆改”的觀點,實有偏頗,不足為信。並彙編整理《毛氏手校本經眼錄》;充分利用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及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考察毛本與諸本異文,具體分析其致誤之由,進一步考實毛晉刻書並未如前人所言“舛訛甚多”。第五章考查汲古閣刻本采用底本情況,以《津逮秘書》及毛刻唐人集為代表,考察出毛晉在底本選擇上,遵循擇善而從的原則,以宋元舊本、抄本及家藏本為主,多為罕見之本。毛氏既不迷信宋本,亦不排斥坊本,而是從實際版本價值出發來選定底本,從而釐清了清人所謂毛晉刻書不據家藏善本而妄改的說法。第六章研究汲古閣本初印本及後印本的情況,略補前人研究之漏,了解毛晉刻書過程及其認真態度,批評了葉德輝稱毛晉“亦妄庸者流”的不實之論。當時書坊據汲古閣原版重印及重刻本情況亦作了些彙編及論述。此外,研究清代以來汲古閣本的流傳及影響,重點是《四庫全書》採用汲古閣本的情況及館臣對汲古閣本的評價問題。毛晉藏書刻書成就突出,為一時之冠,其刻書方法及思想極大影響後來者,為古籍保存及流傳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