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我国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了极大挑战,以消费为主的内需拉动作用较为薄弱,农村居民作为重要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意愿的提升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即运用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对其涉及农村居民收支情况,生产经营支出和生活消费支出情况,农村各收入阶层的消费状况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运用肇州县百户居民访谈和统计数据的材料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状况、消费偏好、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等进行数据分析和个案分析。
本文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等入手,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如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着生产经营性和生活消费支出结构不协调,营养性食品支出波动较大,消费品更换意愿较低,家庭教育支出负担较重,人情消费的“变异”,“粗放型”居住环境,农村各收入阶层的消费差距不断拉大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根据已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相对收入理论,消费预期理论,持久收入假说理论,经济增长方式理论,宏观调控理论等,对制约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进行探讨。其制约因素为:(1)经济因素,即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粮食价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2)制度因素,即农村居民的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性,消费品市场的消费品流通供给和监管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制约性;(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水平,农村居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等小城镇建设制度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性;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因素,即过度节俭的“量入为出”消费观念,农村居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产生的落后消费观念对居民消费的制约性,以私营借贷为主和“当面”买卖为主的消费方式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性。
最后,在具体的讨论中,从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以政府、企业、农村居民三者为主体,为解决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提出合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