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及其制约因素研究——基于黑龙江省肇州县调查材料分析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8554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我国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了极大挑战,以消费为主的内需拉动作用较为薄弱,农村居民作为重要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能力的提高,消费意愿的提升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即运用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对其涉及农村居民收支情况,生产经营支出和生活消费支出情况,农村各收入阶层的消费状况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运用肇州县百户居民访谈和统计数据的材料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人情消费状况、消费偏好、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等进行数据分析和个案分析。   本文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等入手,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如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着生产经营性和生活消费支出结构不协调,营养性食品支出波动较大,消费品更换意愿较低,家庭教育支出负担较重,人情消费的“变异”,“粗放型”居住环境,农村各收入阶层的消费差距不断拉大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根据已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相对收入理论,消费预期理论,持久收入假说理论,经济增长方式理论,宏观调控理论等,对制约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进行探讨。其制约因素为:(1)经济因素,即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消费品价格、生产资料价格、粮食价格对居民消费的影响;(2)制度因素,即农村居民的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性,消费品市场的消费品流通供给和监管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制约性;(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水平,农村居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等小城镇建设制度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性;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因素,即过度节俭的“量入为出”消费观念,农村居民科学文化水平较低产生的落后消费观念对居民消费的制约性,以私营借贷为主和“当面”买卖为主的消费方式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性。   最后,在具体的讨论中,从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视角,以政府、企业、农村居民三者为主体,为解决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提出合理对策。  
其他文献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如何养老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982年,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提出“积极老龄化”口号,并通过《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
为了提高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设立了体育课程作为初中学校的基本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部门在体育这一方面的重心越来越偏向于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积极性,那么,如
期刊
本研究在回顾卡斯泰尔新城市社会学中的“集体消费”理论、哈维的社会空间理论以及住房阶级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组关于中国城市阶层与住房不平等之间关系的研究假设,即有关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自清末明初传入中国以来,社会学就对中国自身现代性的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社会学的发展,民国社会学者们开始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构想。1925年,社会学家许世廉就明确提
医患纠纷已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围绕医生、病人和病人家属这三类人群所产生的矛盾甚至冲突时有发生,但所有的问题都源于三方人群沟通的障碍,源于病人向医生表达病痛,这是一个起点。本文则透过病人对疾病个人体验的表达,描述不同人群是怎样根据自己的文化模式对这一表达进行反应、解读和互动,阐述了医生、病人及病人家属在沟通中所出现的障碍,即对于疾病理解的偏差,不同的偏差导致了不同的问题。笔者在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