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肝细胞性肝癌(HCC)是目前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肝癌由于其发病具有隐匿性,发现时多为晚期且预后较差。且对放疗的耐药性和对化疗不敏感,所以肝脏移植和肝脏切除是目前仅有的根治疗法,但术后患者的5年复发率及转移率高,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因此,研究肝癌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对其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SNF5是染色质重塑复合物SWI/SNF的核心亚基,在一些恶性肿瘤的研究中发现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其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是否有可能参与调控肝癌的发生发展,现未有报道。SWI/SNF复合物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使组蛋白和DNA的构象发生局部改变,有助于转录因子与靶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从而激活或者抑制靶基因的转录。哺乳动物SWI/SNF复合物由9~12个亚基组成,分为三类:1)ATP酶亚基(BRG1或BRM);2)核心亚基(hSNF5,BAF155和BAF170);3)副亚基(BAF53,BAF57,BAF180)等。SNF5是该复合物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核心亚单位之一,为染色质重塑功能不可或缺。SNF5是一个肿瘤抑制因子。研究发现其遗传学的证据是大多数的恶性横纹肌样瘤中包含SNF5基因位点的双等位基因失活性突变。在横纹肌肉瘤细胞中SNF5的缺失或失活引起AuroraA的高表达,从而使细胞有丝分裂纺锤体位点的异常。SNF5缺失也可通过下调p16INK4或者诱导了因子p21CIP1/WAF1,上调CyclinD1表达从而阻断RB信号通路,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当干扰SWI/SNF复合物时,会导致侵袭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雄激素受体(AR)基因位于X染色体长臂Xqll.2-ql2,存在于这个基因上编码序列分为8个外显子,它被转录、加工成mRNA,并进一步被译成蛋白质。AR的结构包括羧基端配体结合区、DNA结合区、铰链区、可变长度CAG重复区、氨基端激活区。铰链区与激素结合后发挥受体-激素复合物的核内功能,配体结合区的区域在相关分子的作用下,可以提高与激素的亲和力。AR的作用机制:在胞质中,AR与热休克蛋白(heatshockprotein,Hsp)结合,AR与配体(如雄激素)结合后被激活,Hsp解离,形成二聚体,AR二聚体转移到细胞核中并与其转录辅助调控因子形成复合物,招募到雄激素反应元件(androgenresponseelementARE)区,激活其下游靶基因的转录。研究表明AR信号通路可促进HCC的发生。男性乙肝病毒携带者HCC的发病与雄激素水平的升高有关性。敲除AR表达能够延缓化学致癌物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雄鼠HCC发生。在DEN诱导雌鼠HCC肿瘤细胞中,AR表达升高。与正常肝组织相比,人HCC组织AR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活化能够诱导下游靶基因ID1、TGF-β、VEGF等的表达,促进HCC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等。雄激素阳性的肝癌预后较雄激素阴性差。因此,研究AR在HCC中作用的具体机制,将为临床的诊断提供研究依据。 本课题旨在深入研究SNF5蛋白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及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对HCC中AR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期待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SNF5蛋白作为肝癌检测标记的可行性。 方法 一、SNF5在HCC临床组织标本中的表达 1、用Westernblot实验检测SNF5在HCC临床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 2、免疫组化实验检测SNF5在HCC临床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 二、SNF5和AR在HCC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 1、用Westernblot实验检测SNF5和AR在肝正常细胞及肝癌细胞中的表达。 2、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SNF5与AR的定位。 三、SNF5基因克隆及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1、获得SNF5编码序列。 2、重组质粒的酶切与鉴定。 结果 一、SNF5在HCC中的表达 1、SNF5在HCC组织中表达低于癌周正常组织。 2、在肝正常细胞HL-7702及HCC细胞HepG2、Hep3B、SMMC-7721和MHCC-LM3细胞中,SNF5均有表达。 二、SNF5和AR在HCC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 1、在HCC细胞中,在无雄激素(DHT)条件下,SNF5在细胞核、细胞质中均有表达。 2、在HCC细胞中,在DHT刺激后,SNF5在细胞核、细胞质中均有表达,并且与AR共定位在核内。 三、SNF5基因克隆及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克隆了SNF5的表达序列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质粒。 结论 1、SNF5在HCC组织中表达低于癌周正常组织。 2、DHT刺激后,SNF5与AR共定位在细胞核内。 3、成功克隆了SNF5的表达序列及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质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