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小麦主推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演进特征及其生理基础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j395188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典型的稻麦两熟轮作区,在小麦生产中,氮肥的大量施用及不合理的施肥方法不仅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氮肥损失加剧,还造成了环境污染。提高小麦产量潜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明确小麦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演变规律及其对氮肥的响应对于阐释小麦产量形成机理和氮素高效利用机制及确定未来小麦高产高效育种和栽培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不同年代育成的4个代表性的小麦品种,采用大田试验和田间土柱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产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探寻小麦不育系的不育机制和籽粒不饱满的生理机制,以冀5418核基因为遗传背景,对同核异质K、V、T型不育系叶片、幼穗和籽粒中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ase)活性和淀粉积累量进行了动态观测,并与各自的保持系进行了比较;为了探讨不同细胞质对其杂种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以8个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K、V、T、CHA型不育系)及其
棉花是世界性重要的经济作物,是纺织工业中天然纤维的主要来源。为了满足棉株机械化采收的需求,使得棉花品质育种赋予了新的含义。棉纤维由胚珠外珠被单个表皮细胞分化发育而来,其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相互重叠的阶段:起始期、伸长期、次生壁合成期和脱水成熟期。在棉纤维发育的不同时期有许多不同的基因参与,共同调控棉纤维的发育过程,因此发现并研究棉纤维发育相关基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在拟南芥、水稻、烟草等植物
内蒙古通辽地区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地处我国黄金玉米带,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其玉米种植规模、栽培技术、机械化程度以及玉米亩产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
长穗偃麦草(Elytrigiaelongata=Agropyron elongatum,2n=70)是禾本科小麦族偃麦草属的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是一种抗寒性强、耐旱、耐盐、适应性广、生长势强的牧草,它对小麦
我国人多地少且耕地分布不平衡,随着社会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土地整理项目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土地整理项目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在“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来
棉花是我国广为种植的经济作物,作为最重要的天然纤维作物为纺织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棉花种植范围遍布全国各地,根据各地气候、地理条件及棉产分布可分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北部特早熟棉区及华南棉区等5大棉区。本研究利用高强纤维种质母本Acala1517及早熟丰产父本德州047构建一套重组近交系中G6,分别于五大棉区设点进行2年份共7环境试验,研究同一套遗传材料在不同环境下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