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差点儿没”的否定羡余现象,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由于该结构的特殊性,一直存在不少争议。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构式语法的视角,重新就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以给出合理的解释。 根据以往研究对“差点儿没”结构的讨论,争议最大的便是该结构存在的否定不对称现象,即“没”的否定功能时有时无。学者就“没”羡余的条件作过诸多解释,有些偏重说话者的主观判断,有些偏重动词的客观特性。然而,将该问题置于构式视角之下,作者发现“没”的羡余条件都可以归结到构式本身。否定羡余的产生实际上是构式作用的结果。 在认知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内,本文先探讨了“NP差点儿VP”作为一个构式的合理性,指出该结构是一个典型的半开放性构式,拥有构式义以及下位构式,并对准入的词项,特别是动词进行构式压制。这种压制导致构式中VP必须具备内在的终结点,即其包含的事件一定是可实现的。体现在句法上,VP共有四种形式:1、动词本身具备内在终结点;2、动趋式,即动词+趋向性补语;3、动结式,即动词+结果性补语;4、动词借助“了”等体助词。对于该构式的下位构式的进一步讨论发现,“没”的否定羡余只存在于其中一个构式当中,否定羡余现象是区别该构式与其他平行构式的特性之一。 对否定羡余的研究实际上是对含有该现象的构式的研究。在与含“没”表否定的第二类构式的对比研究中发现,第四类构式的事件只包含一个内在终结点,即肯定的结果,而第二类构式的事件类型则包含两个终结点,分别是肯定的结果和否定的结果。构式四没能为“没”提供相应结点,只能压制“没”失去其否定功能,造成否定羡余。 解释了“没”否定羡余的产生机制,本文也在语料的基础上就其理据性作出了相关推论,并发现其理据性确实和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有一定联系。因此,本文在构式的客观研究基础上,也兼顾了说话人的主观表达,对“差点儿没”的否定羡余问题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