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基础,是金融运行的平台。金融的本质是社会信用,没有社会信用的支持,金融体系就难以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金融业会面临很大的风险,经济发展也会受到严重抑制。
2004年末,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按五级分类)余额为1.72万亿元(其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5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2%,比年初下降4.6个百分点,但若考虑政策因素(2004年,中行和建行为配合股份制改造,分两次共向资产管理公司出售不良资产4756亿元),实际不良贷款额不降反升810亿元,不良贷款率实为13.8%,而美国银行业的坏账率只有1%左右,可见,我国银行业的风险防范与化解依然任重道远。
信用风险的形成有其客观必然,银行可以通过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但目前我国社会信用缺损极大地限制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是银行信用风险积累的主要原因。文章从分析银行信用风险的社会性出发,利用信息经济学原理和管理学研究方法,系统论述了目前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源——社会信用缺损的历史原因、体制原因、法制原因、经济制度原因和银行自身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本要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和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分析了选题的意义,银行信用风险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文献综述,论文研究思路和成果。
第二部分中国社会信用现状分析。主要分析了中国社会信用现状,并从历史、体制、法制、经济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影响社会信用建设的主要因素,这是影响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程的主要阻碍和银行信用风险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对策研究。这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提出了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原则和总体设想,并根据中国国情和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的在社会信用教育、产权制度改革、信用立法、征信体系建设、银行自身信用管理、政府对信用的管理和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完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