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蒂蛀虫发生为害特性及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1984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了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对寄主为害选择性、为害损失、发生与物候期的关系、药剂防治技术及两种药剂在龙眼上的残留降解动态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1.荔枝蒂蛀虫的为害选择性通过考查荔枝蒂蛀虫成虫在鸡嘴荔幼果上和石硖龙眼幼果上的产卵情况,表明其对荔枝和龙眼的选择性有一定区别的。在龙眼不同品种中,荔枝蒂蛀虫比较喜欢在储良龙眼和大乌圆龙眼果实上产卵且蛀果率也高,而在迟熟品种国庆和白露龙眼果实上的卵果率较低,不同品种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荔枝蒂蛀虫在同种果树上的密度分布在不同部位有显著差异,在幼果期基本上只在嫩梢上发现卵和幼虫;在果实成熟期,卵和幼虫则主要集中于果实上。蒂蛀虫可以蛀害荔枝幼果,并能在其中发育长大,但龙眼的幼果,很少受到该虫侵害。2.荔枝蒂蛀虫为害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在果实成熟期或近成熟期测定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表明,无论荔枝或龙眼,果实被荔枝蒂蛀虫蛀害后,单果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果重降低率为0.13%~9.8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降低率为1.33%~15.73%;降幅随不同品种而异,而且果重降低率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降低率并不一致。3.荔枝蒂蛀虫发生数量与寄主受害率的关系研究鸡嘴荔幼果期着卵率与幼果期的蛀果率和落果率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两者的关系式为:Y=-2.2038+0.3464X卵率(r=0.9098),Y=13.0748+0.4881X卵率(r=0.9800);着卵量与幼果期的落果率也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关系式为Y=13.9884+8.0856X卵量(r=0.9869);但着卵率、着卵量与膨大前期的蛀果率和落果率的相关性都不显著。4、发生为害与物候期的关系通过对荔枝蒂蛀虫田间种群数量动态的调查中发现:荔枝蒂蛀虫的发生期与寄主荔枝、龙眼的物候期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该虫蛹的数量,以5月中旬至8月上旬发生量大,而此期间是荔枝、龙眼的果实期,到果实成熟期的7月和8月,田间蛹的发生数量也达到最高峰。5.药剂防治关键技术室内生物活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15%阿维·三唑磷微乳剂和20%灭幼脲悬浮剂对荔枝蒂蛀虫有较好活性,这些药剂稀释1500倍对荔枝蒂蛀虫低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80.38%~84.16%。田间试验表明,三氟氯氰菊酯、毒·氯、灭幼脲、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等药剂对荔枝蒂蛀虫药效较好,防治效果平均达到73.68%~83.41%。以氮酮与植物油A复配成复合促渗剂,然后与毒死蜱复配成促渗毒死蜱混剂1#稀释1500倍的室内校正死亡率达94.58%,比毒死蜱单用高14.20%;毒力测定中,渗毒死蜱混剂1#的LC50为51.8l mg/L,其毒力为毒死蜱单剂的2.33倍,表现出极显著的增效作用。促渗毒死蜱混剂1#和促渗高效氯氰菊酯稀释1500倍的田间药效分别87.58%和85.83%,药效显著高于单剂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表明氮酮与植物油A配成的复合型促渗剂可显著地提高这些药剂的药效。6.两种防治药剂在龙眼果实上的残留动态氯氰菊酯残留在龙眼果实上的降解速度相对较慢,半衰期为3.88d,施用10%氯氰菊酯乳油500倍液,药后10d,在果皮上检出的残留量为0.95mg/kg,但在果肉中一直未检出。毒死蜱残留在龙眼果实上的降解速度相对较快,半衰期为2.1 6d;但该药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施用48%毒死蜱乳油500倍液,果皮上的残留量降解到1 mg/kg以下,需要14d;施药后在果肉中能检出其残留,但含量低。根据我国农药安全使用有关规程及标准,考虑药剂的降解速率及生产上的实际使用剂量,氯氰菊酯和毒死蜱的使用安全期应分别在10d和14d以上。
其他文献
玉米抗亚洲玉米螟性状的QTL分析摘要研究生:李霞导师:王振营研究员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亚洲玉米螟的为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提高玉米品种本身的抗螟性
该文结合农药化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晶体学和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等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了磺酰脲类化合物抑制拟南芥AHAS催化亚基的生物活性和部分化合物的除草活性,
本实验尝试用10-3mg/ml大肠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组分、色氨酸、热灭活的酵母菌和热灭活的小麦赤霉病菌等四种诱导源诱导粉纹夜蛾、白纹伊蚊、草地贪夜蛾、斜纹夜蛾、菜青虫、
温室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和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均为重要的农业害虫,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以及温带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温室主
梨黑星病是梨树的重要病害,分生孢子一直被认为是梨黑星病的主要的初侵染菌源,有性阶段子囊孢子的形成条件和在初侵染中的作用与地位一直不明确,研究明确梨黑星病菌子囊孢子
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runus necrotic ringspot virus, PNRSV)是我国1992年公布的进境二类检疫危险性有害生物,本研究采用生物学、血清学和反转录PCR检测方法对采集于北京核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