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奥运时代,城市居民健康需求所呈现的休闲化、大众化和专项化特征更是凸显,更多的人们把健身、旅游、户外等休闲活动纳入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常态进驻生活的轨道,从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自然人们就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公益性的(如全民健身系统中的健身路径)或是市场化运作的(如健身房、瑜伽馆等)都市内部的零散化、点状化、短期化等体育资源,而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在大自然中完成健身,在健身中感悟自然,达到人与自然、身心合一的效果,从而要求环绕都市,依托环境资源,形成一种新的都市体育形态和体育结构。“都市体育圈”的概念随之出现。都市体育圈是指在都市圈范围内,以体育文化为载体,依托环境资源(自然与社会)而建立的具有健身、休闲、旅游、娱乐、知识、参与等多功能的体育场所、设施、空间等所建构的圈层结构。基于健康产业的迅猛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强劲发展的现实,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圈战略的实施为契机,提出构建潍坊市都市体育圈的设想,并对潍坊市都市体育圈进行SWOT分析,厘清构建潍坊市都市体育圈的内部优、劣势,辨别外部的机遇与挑战。内部优势体现在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体育优势以及“节会集群”的形成等;劣势表现在夹在济南和青岛两个大都市中间的地域困境和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外部机遇表现在十一届全会的承办以及留下的丰富“遗产”,城市发展的“一主五副两翼”格局及“半小时生活圈”的出现,都市居民的体育生活方式日趋合理等;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全球经济危机的后期影响,可借鉴的经验相对匮乏,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完善以及全省范围内都市体育圈研究氛围不浓厚等。提出构建潍坊市都市体育圈应遵循的四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层级发展原则、城乡统筹错位发展原则和灵活交通原则。在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潍坊市都市体育圈的构建模式为内部(主城区)“线型三中心模型”与外部(全市范围内)“圈层多点拉网式互动模型”相结合,形成动态、持续发展格局。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潍坊市都市体育圈概念的提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政府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充分论证,早期规划。潍坊市都市体育圈是在潍坊市“一主五副两翼”城市格局下构建的,城市规划的大变动必然牵动都市体育圈的布局。都市体育圈的规划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政府职能部门应在此发挥重要的作用,扮演好当家人的角色。山东省现阶段准备实施的“省直管县”改革,可能会对潍坊市都市体育圈在资源统筹管理、资金筹配等多方面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