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铝盐吸附剂的研制与处理含铬(Ⅵ)废水的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组在去除含硫酸根阴离子废水的研究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新型无机混凝铝盐处理剂,为了拓展该处理剂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我们开展了本论文的研究。国内外对该处理剂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多数集中于硫酸根离子,对于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是六价铬离子的吸附去除研究较少。本文制备了一种以七铝酸十二钙(Ca12Al14O33)为主的无机混凝吸附剂,并系统研究了该吸附剂对废水中六价铬[Cr(Ⅵ)]有害阴离子(CrO42-、Cr2O72-)的吸附行为的研究与机理。   试验通过高温煅烧的方法制备了该吸附剂。经晶体粉末衍射仪对该吸附剂进行的衍射分析,确认该吸附剂的主要成分为七铝酸十二钙等。同时,试验结果表明,制备该吸附剂过程中原料组分(CaCO3):(Al2O3)最佳质量比为1:2~1:4,煅烧温度控制在1360℃~1400℃之间。这种化合物对含铬(Ⅵ)废水的去除效果表明,该化合物对铬(Ⅵ)的处理效果能够达到单因素铬的饮用水水质要求。   试验研究了吸附剂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吸附去除率受反应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废水初始浓度等以及干扰电解质的影响,pH值、沉降放置时间对去除效果基本无影响。该吸附剂的投加量为3g/L左右时,对25mg/L含Cr(Ⅵ)废水处理最佳吸附平衡时间为2h,其2h后的吸附去除率达99.7%,吸附去除率随吸附投加量增加而增加、随废水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最终出水水质中Cr(Ⅵ)单因子指标可达到单因素铬的饮用水水质要求。干扰电解质硫酸盐(SO42-)和碳酸盐(CO32-)的存在也会降低该吸附剂的吸附去除率。   吸附机理研究表明,该吸附剂对铬(Ⅵ)的吸附符合BET吸附等温方程,为多层吸附。吸附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是吸附分为三个不同时段,反应时间段Ⅰ反应速率随时间的推移迅速下降,反应时间段Ⅱ反应速率为恒定值,反应时间段Ⅲ反应速率迅速上升,然后按照指数递减方式开始递减。吸附机理表现为:吸附反应时间段Ⅰ为层间外表面吸附,反应时间段Ⅱ为层间内表面吸附,反应时间段Ⅲ为Al(OH)3胶体粒子吸附,形成吸附架桥和卷扫絮凝沉淀。
其他文献
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方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区域和谐社会
铌酸锂晶体集优良的压电、电光和非线性光学等众多性能于一身,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机械加工性能,广泛应用在激光技术、光通讯和光电子技术等方面。然而,名义纯铌酸锂晶体在非
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了电化学沉积法制备单相Bi,Ag掺杂及Bi,Ag共掺PbTe系热电薄膜材料,通过改变掺杂离子浓度、沉积电位、添加柠檬酸(三者均为恒压法)和改变脉冲时间(脉冲法)等方
石墨烯作为一种二维碳纳米材料,具有诸多优异性质,能够满足多种应用对新材料的需求。同时,许多实际应用需要成本低、可大量制备、宏观体相的石墨烯材料,唯有如此,才能够既充分发挥
染料废水量大面广、污染严重,属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絮凝法是染料废水处理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但无机絮凝剂对水溶性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一般较差,因此合成高分子脱色絮凝剂的研
自锂离子电池商业化以后,凭借着循环稳定性好,工作电压高,没有记忆效应等优点,锂离子电池从手机,相机,笔记本电脑的小型储能装置到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较大型储能设备应用范围越
从理论和实验上对极化材料4H-SiC一维光栅的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结构中存在四种光学模式:传播表面声子极化激元、偶极子天线、局域表面声子极化激元和准静态表面声子极
糖蜜酒精废液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是我国工业废水处理中的一大难点,也是近20年来工业废水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通过对现有的各种处理工艺的比较,UASB厌氧生物反应器是处理
尾矿酸化能引起污染,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尾矿的酸化主要是由存在于尾矿中的嗜酸铁氧化、硫氧化微生物引起的。目前对极端酸性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
银纳米粒子因为其优异的抗菌性能而被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合成方法: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其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在合成过程中使用耗能较高的设备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