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省草地90%以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它不仅严重制约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而且由于生态屏障功能的丧失,已对河北省及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本试验以河北承德丰宁满族自治县坝上鱼儿山牧场天然草地放牧系统为研究对象,从2008年5月28日至9月30日进行历时四个月的实验。设重度放牧(HG)、中度放牧(MG)、轻度放牧(LG)和对照区不放牧(CK)四组。重牧草地理论利用率是75%,即13只羊/公顷(339.6㎏/ hm2);中牧草地利用率55%,即10只羊/公顷(261.25㎏/ hm2);轻牧草地利用率是35%,即6只羊/公顷(156.75㎏/ hm2)。试验羊选用德国美丽奴(肉用羊)和河北细毛羊杂交种4月龄公羔,羔羊平均体重26.13kg。从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两方面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适应国内外草业发展的大趋势,为我省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牧压强度的增大,草地植物地上生物量明显下降;植被高度、多度下降,盖度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2.总体上来说,对照组与中牧组无论物种丰富度,均匀度,还是物种数量都优于重牧组,与重要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3.6月份可利用牧草粗蛋白质含量最高,随着放牧的进行,粗蛋白质含量下降,粗脂肪含量上升,粗纤维含量升高。放牧初期,钙的含量重牧组与对照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重牧组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到后期,钙含量相差不大,磷含量变化规律性较强,各处理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放牧的进行,出现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4.放牧强度主要影响草地土壤表层含水量(0~10cm)。草地表层土壤含水量前期升高,后期降低。土壤的全氮含量升高;全磷含量下降;速效钾的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有机质含量变化不明显,0-20cm重牧组低于其余各处理组。综合以上实验结果,适当的放牧能够刺激牧草的生长,提高草地的初级生产力,在生产实践中,确定适宜的放牧强度是十分重要的。在考虑放牧率时,应以中等放牧强度为宜,使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浓度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