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文性理论发端于符号学,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互文性理论在法国学术界诞生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文性理论已经超出了其始创者克里斯蒂娃自身的理论范畴,而被应用到文学、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互文性理论“动态、多元、开放”的理论特质更是为翻译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而崇尚对话性、开放性、关联性的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势必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认识翻译活动,理解翻译现象。《围城》,作为一部蕴含丰富民族文化特色的经典作品,有着独特的写作风格。其中的互文符号异常丰富,是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有鉴于此,本文试以互文性为研究视角对《围城》英译本中译者对互文性的处理方式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从微观互文性的视角评析《围城》中互文符号的翻译,即互文性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发现:《围城》中主要存在五个互文类型,即引用、典故、仿拟、谚语、无法追溯来源的代码。本文通过深入探讨译者如何处理原作中的这些互文符号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互文性理论的影响因而对不同类型的互文符号采取不同的对策。通过从宏观互文性视角探讨《围城》中互文性的翻译发现:对于《围城》中主要包括的两方面宏观互文性:主题互文性和结构互文性的翻译策略选择上,译者选择忽视或弱化文本中的宏观互文性。并证实,相比之于宏观互文性,微观互文性对翻译的影响更大。本文还认为,在文学作品互文性的翻译方法的选择上,译者应灵活选择直译、意译、音译、替代、补充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