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体外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PDLFs)的模型,观察H.pylori刺激下PDLFs的形态学及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从细胞因子的角度探讨PDLFs和H.pylori感染的相互关系,为H.pylori与牙周病的相关性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1.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对PDLFs细胞株(hPDF100)进行体外培养,调整细胞浓度为2×10~5/ml。2.利用布氏改良卵黄琼脂选择培养技术,将H.pylori进行体外培养,调整H.pylori浓度为1×10~8CFU/ml、2×10~7CFU/ml、4×10~6CFU/ml、8×10~5CFU/ml、0CFU/ml。3.将各浓度组H.pylori分别与PDLFs细胞共培养(0-48h),建立H.pylori感染PDLFs的体外模型,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PDLFs形态学变化及采用ELISA法检测感染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的表达。[结果]:1.随着H.pylori菌液浓度的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PDLFs细胞形态由贴壁的梭形变为圆形,贴壁细胞减少,悬浮细胞增多,并且细胞周围出现碎片;2.PDLFs与不同浓度H.pylori共同孵育6h、12h、24h、36h、48h后与对照组相比,TNF-α值均升高(p<0.05)。在同一时间条件下,H.pylori从8×10~5CFU/ml起开始起效,随着干预浓度增加到1×10~8CFU/ml,TNF-α的表达为先逐渐增高后降低,其中在4×10~6CFU/ml时达到最佳效果。H.pylori浓度相同时,TNF-α的表达从6小时开始起效,随着时间的延长,TNF-α的表达为先逐渐增高后降低,其中在12h时达到最佳效果。[结论]:H.pylori在体外环境下可以改变PDLFs的形态及诱导TNF-α的产生,参与了牙周病的发病过程,在其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为牙周病伴消化道感染H.pylori的患者,进行口腔与胃联合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