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一体化及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口译已在异域语言及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迸发出巨大生命力。当下,关于口译的论述论著正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势头。但是,口译难且难度之大,又是不争的事实。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语流听辨、无可预计外,还有一个语用层面的难点往往受到忽略——这就是对于口译中“言外之意”的处理。语言学里一条为人熟知的原理是,经由语法构建而成的句子只能算作“语言”,而真正放诸语境并加以示意的句子才能称为“言语”。基于此,一个同样的句子,如果以语境作为其衡量指标,那么它就有了“语言含义”和“言语含义”。而事实上,两者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譬如反语)。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人类言语交际形式之一的口译,也理应把“言外之意”作为转换的对象之一。而这正是本论文的着眼点。本论文的理论框架选取了语用学界知名的格莱斯“合作原则”。不仅谈及其下四个分支准则,并言明“言外之意”现象的产生正是说话人有意违背某一准则的结果。先前关于该理论的研究基本停留在“什么是‘言外之意’”以及“‘言外之意’如何产生”这两个问题的讨论。而本论文标题开宗明义就提出要把“合作原则”作为化解口译中“言外之意”的有效途径。这么一来,“如何借助‘合作原则’化解‘言外之意’”便成为了无法逃避的议题。本论文作者对此在文中提出以下观点。说话人有意违背“合作原则”必然事出有因(譬如出于礼貌的需要),而口译员如果只图译文通达明了,必然视说话人的语用动机为无物,这样的译文无论如何不能令人满意。有鉴于此,口译员应该从词句剥解出说话人的真正用意,并努力在留存“语言虚饰”的前提下如实传递该意图。本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首当其冲引入口译在当下国内外发展态势的讨论。而口译的定义、分类、标准等问题在接下来的篇幅中得以展开。随后从“释意理论”的视角探讨口译的性质问题,指出“脱离语言外壳而释意”是口译成功与否的核心阶段。毋庸置疑,“脱离语言外壳而释意”是与“言外之意”的化解并行不悖的。在第一章的收尾,本论文的写作目的与行文结构得一简单交代。第二章着眼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阐述了与该理论相关的概要、属性及局限性问题。关于后格莱斯阶段的理论传承,本论文着重介绍了“礼貌原则”。第三章试图讨论“言外之意”的复杂成因。首先,正是说话人有意违背“合作原则”下的分支准则才导致产生“言外之意”。随后,再对由格莱斯本人提出的几则经典例证作一简单分析。第四章探讨如何将“合作原则”移接到具体的英汉、汉英互译中以化解“言外之意”。先再次重申“言外之意”化解在英汉、汉英互译中的必要性。继而本论文作者提出了英汉、汉英互译中“言外之意”化解的可行策略(包括分析与方法)。之后,按照“合作原则”下的四个分支原则,英汉、汉英互译中四类“言外之意”的形成过程及解决出路逐一加以探讨并佐证。第五章是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