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中的“青年”形象,通常是作家观察时代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切片。一时代有一时代青年之精神特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视域下,“青年形象”的建构始终是作家书写的关键点。方方小说也仍延续着关注“青年形象”这一传统。方方小说里的青年形象因时代变迁而有着不同的谱系与类型。1982-1985年,青年整体呈现出理想主义与青春气质相结合的特征。1986-1990年代末,小说中凸显两类在现实裂变中的“青年群像”。既有伴随“徒唤奈何”的痛楚的都市青年,亦出现为改变命运而不择手段的“七哥们”。而农村青年涂自强成为新世纪以来逆境与厄运的忍者。方方小说中青年形象的变迁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紧密相连,青年形象同时成为审视中国现代性问题的重要符码。1982-1985年,青年们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构想下,追求、拥抱现代化。1986-1990年代末,方方显露了对社会转型期的深切“焦虑”。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现代性的负面因素也渐趋凸显。人的“异化”、金钱权力的攫取、消费社会的隐忧、知识分子“市民化”等问题在青年身上集中显现。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突出展现了城乡二元结构对立与阶层固化的现代性弊端。方方的青年想象之于文学史具有独特意义。一方面,“80年代小青年”的塑造与社会转型初期青年知识分子苦闷的发掘是方方青年想象的新质因素。另一方面方方又开启了“乡下人进城”叙事的新向度,即对“个人奋斗”的神话进行质疑与反思。方方以“偶然性”因素推导青年命运必然的缺失的问题应引起作家方方和评论者的重视。方方笔下的青年形象之变迁折射的是方方对社会现实的深度思考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