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典型有毒害物质的太赫兹和中红外光谱检测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deyang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人类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食品安全检测手段的丰富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屏障,能够降低食品中毒害物质对人类身体的损害。本文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结合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THz-TDS)对塑化剂和抗生素两类食品中典型有毒害物质进行研究分析。选择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典型的抗生素(氯霉素)进行光谱采集,得到其特征光谱。利用Gaussian 09软件对有毒害成分进行分子理论模拟,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种类。并且结合二维相关红外光谱(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IR spectra,2D-IR)和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method,PLS)对毒害物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为:(1)利用2D-IR对混合物的中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定性分析。二维相关光谱能够分离一维光谱中的重叠峰,得到具备更高分辨率的光谱信息,指出了有毒害物质对浓度变化较敏感的特征峰。利用Gaussian 09软件对分子太赫兹光谱振动进行理论模拟,对分子的振动进行红外归属,并且得到其太赫兹振动特征峰。为实验结果提供佐证,增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2)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实验得到的光谱数据进行建模分析。通过对频段的选择,根据主成分分析的原理,比较选择出最佳的模型,用来定量分析。DBP/麻油混合体系的建模结果为R2=0.9882,RMSEV=0.3%;氯霉素混合体系的最优建模结果为选择3个主成分,R2=0.960,RMSEC=0.96%,RMSEP=0.99%。分析的结果说明PLS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传统企业业绩评价指标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需要进行变革创新。推广应用经济增加值指标是我国企业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主管(CIO)在国外商业企业的作用非常大,但在中国的商业企业,信息主管(CIO)的地位在不同的企业间差别很大,差别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公司领导的重视、信息化程度、信息主管个人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