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糖波动模型,并维持血糖波动状态;2.探讨内质网应激通路对于血糖波动状态下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影响,寻求波动血糖加重糖尿病脑病可能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0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1%STZ腹腔注射法建立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模型,将成模组随机分为波动高血糖组(IHG)和持续高血糖组(SHG),另设立窝别、鼠龄、体质量等条件匹配的正常对照组(C)。波动组每日2次定时予以皮下注射胰岛素和(或)葡萄糖灌胃,并根据血糖水平及时调整用量;持续组及正常组以相同给药手法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周一次测一日内5点血糖水平,计算每日血糖水平平均值(MBG)、每日血糖平均水平的标准差(SDBG)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衡量各组血糖稳定性。实验造模6周后大鼠处死,腹主动脉取血,离心血清保存;取脑组织分别置入2.5%戊二醛溶液、4%多聚甲醛溶液和-80℃冰箱。分别采用试剂盒法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电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亚细胞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中IRE1、Bcl-2、8-OHd表达量;TUNEL法检测各种大鼠神经元凋亡情况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HOP、GRP78的表达。结果成模后,和C组相比IHG组和SHG组大鼠活动显著减少,毛色杂乱,精神萎靡,进食水、尿量明显增多,死亡率上升,其中IHG组大鼠死亡率较SHG组高。IHG组和SHG组血糖稳定性远低于C组,2组SDBG、LAGE均较C组显著上升,MBG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G组相比,IHG组SDBG、LAGE显著升高,MBG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G组相比, IHG组亚细胞器形态学改变明显,线粒体及内质网等细胞器不同程度肿胀,细胞器内存在大量空泡,部分结构不完整,细胞器膜破裂、溶解;IHG组IRE1、CHOP、GRP78表达及MDA含量均增高,Bcl-2表达下调,SOD活力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HG组TUNEL染色提示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增加。结论1.在实验性糖尿病模型基础上采用择时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和(或)葡萄糖灌胃法能够成功建立糖尿病血糖波动模型,并为研究血糖波动及其并发症的理想动物模型。2.内质网应激通路在糖尿病血糖波动状态下被激活,参与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血糖波动时,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及线粒体应激通路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了病变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