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秸秆覆盖还田全程节水下,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春小麦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土壤线虫,小麦根病的影响。结果表明: 1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春小麦土壤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这三类微生物数量均为秸秆还田>免耕>常规,其中秸秆还田处理是常规处理的2~3 倍,免耕是常规的1~2 倍。真菌总数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细菌和放线菌总数随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在灌水量为1350~1725m3/hm2 时达到最大,但灌水量对细菌总数影响不大。在季节变化方面,三种微生物均呈单峰曲线,真菌和放线菌在抽穗期达到最大,收获后最小,而细菌总数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在大多处理中,真菌优势种群是镰刀菌(Fusarium),细菌优势种群是WJ1 和WJ2,但次优势种群存在明显差异。2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春小麦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影响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好气固氮菌、好气纤解菌的数量表现为秸秆还田>免耕>常规,秸秆还田中生理类群数量是常规的2~3 倍,免耕是常规的1~2 倍。反硝化细菌、嫌气固氮菌、嫌气纤解菌的数量表现为免耕>秸秆还田>常规,反硝化细菌在免耕和秸秆还田中的数量是常规的2~3 倍,但嫌气固氮菌和嫌气纤解菌在秸秆还田和免耕中数量是常规的1 倍多。随着灌水量的增大,硝化细菌总数呈下降趋势,反硝化细菌呈上升趋势,芽孢杆菌、好气固氮菌、嫌气固氮菌的数量在灌水量为975~1350m3/hm2 时最大,好、嫌气纤解菌数量在1350~1725m3/hm2 的灌水量下最大。在季节变化方面,各生理类群差异比较大。3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春小麦土壤线虫数量的影响耕作方式对土壤线虫总数影响不大。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线虫总数也增加,但秸秆还田中增加较快。大多处理土壤线虫总数在整个小麦生长季节呈单峰曲线,在抽穗期最大。植物寄生线虫的数量大于非寄生线虫。寄生线虫在常规中最多,免耕中次之,秸秆还田中最少;而非寄生线虫在秸秆还田中最多,免耕次之,常规最少。生长季节非寄生线虫的群体动态变化与寄生线虫的群体动态变化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同一季节土壤寄生线虫的种群数量在各处理之间差异比较明显,但在季节变化方面,表现为优势种群不变或次优势种群变为优势种群。4 耕作方式和灌水量对小麦根病发生的影响小麦根病发病率表现为常规>免耕>秸秆还田。在设定的灌水范围之内,小麦根病的发病率呈“V”型曲线,在灌水量1350m3/hm2 时发病最轻。抽穗期小麦根病发病率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