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γ干扰素检测在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及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来源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_be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三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γ干扰素(IFN-γ)检测对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及结核病的诊断意义,并与结核菌素皮试(TST)进行比较。对抗原刺激全血24小时后IFN-γ水平与抗原刺激PBMC 5天后IFN-γ水平进行比较。 方法 研究对象共分三组,活动性结核组(57例),健康对照组(27例),肿瘤组(29例),分别用结核分枝杆菌纯蛋白衍生物(PPD),早期分泌抗原靶6kDa蛋白(early secretary antigenic target 6kDa protein ESAT-6),38kDa抗原与PBMC共同培养5天,然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浓度,并分离细胞提取总R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IFN-γ mRNA的表达。部分标本同步进行全血+抗原和PBMC+抗原两种方法培养。 结果 在健康组中,TST与BCG接种史和排菌病人密切接触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47和0.041),而以ESAT-6为抗原的IFN-γ水平在不同接触程度组中差异显著,在有无卡痕组差异不显著。抗原刺激后的IFN-γ浓度在结核组最高,肿瘤组最低。38kDa抗原刺激后的IFN-γ浓度对于结核病诊断的敏感性为64.9%,特异性为89.3%。仅有部分标本在RT-PCR后可见IFN-γ mRNA的表达,且其mRNA表达水平与上清液中IFN-γ浓度无显著相关关系。以PBMC为基础和以全血为基础的两种IFN-γ检测相关性良好(r=0.835,P(0.001)。 结论 ESAT-6刺激后的IFN-γ检测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诊断可能优于TST。38kDa抗原刺激后的IFN-γ检测可用于结核病的辅助诊断。抗原刺激PBMC 5天后IFN-γ的转录和翻译水平不平行。全血+抗原培养方法有可能取代PBMC+抗原培养方法。
其他文献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微课,不但能快速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课后能够帮助学生及时、随时复习课堂知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有很多
<正>在当今时代,区域发展需要竞争,但更需要合作。深化广州、深圳和香港的合作,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
当前,软件复用成为解决软件危机的有效方法,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模型(如COM/DCOM,CORBA,EJB),构件的研制,构件库的建立和管理,软件体系结构等方面。经过大量的软件复用的实践
以华南9号木薯块根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加工工艺生产木薯全粉和木薯粉,分析比较10个主要加工特性指标差异,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加工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木薯粉的吸油性
1949年8月29日,苏联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此时,与美国公然使用原子弹仅有四年之隔。遍体鳞伤地从战争中走出不久的苏联何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如此庞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