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河流域绿洲平原灌溉对地下水补给影响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l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雀河流域处于西北干旱地区,降雨量十分稀少且蒸发作用强烈,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当地的农业发展常常需要利用地下水灌溉补给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而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往往会导致众多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为了提高水资源的灌溉利用效率,迫切需要探究不同灌溉方式下农田包气带中水分入渗运移规律,为旱区农田灌溉定额确定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中国地质局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以孔雀河流域绿洲平原为研究区,以当地的典型经济作物-棉花为研究对象,将野外原位试验、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分析不同岩性和灌溉条件下包气带水分入渗运移规律,揭示灌溉方式对地下水的补给的影响机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通过野外原位试验发现:包气带岩性结构为上粗下细时,灌溉水分运移至下层粘土层后下渗速率急剧减慢,灌溉水分在粘土层上部富集,增加了灌溉水补给地下水的滞后时间;包气带岩性结构为上细下粗时,浅层土壤为粉土,深层为粉细砂,粉土的持水性较强,灌溉后水分保持在浅层壤土中;当水分穿透粉土,粉细砂持水能力极差,灌溉水迅速补给到地下水。在试验周期内,包气带岩性控制着灌溉水在包气带中的运移规律。(2)对比不同灌溉量、不同灌溉方式以及不同岩性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发现:上细下粗岩性结构在灌溉定额小于0.03m3/m2时,水分无法有效补给地下水;在相同的灌溉量条件下,上细下粗岩性结构比上粗下细岩性结构更有利于灌溉水的入渗;滴灌模式比漫灌模式对包气带水分的影响更大,漫灌模式恢复灌前背景值的时间要更短。(3)利用原位试验场监测数据,建立了包气带数值模型,并用决定系数、纳什效率系数、均方根误差进行评价,结果说明HYDRUS-2D对于模拟实际情况下的田间水分运移有着较高精度。(4)利用数值模型对不同灌溉方式下地下水补给规律进行模拟,通过模拟结果发现:漫灌方式下,上细下粗岩性结构一次灌溉的灌溉补给率为24%,生育期内平均灌溉补给率为32%。上粗下细岩性结构一次灌溉的灌溉补给率为18.2%,生育期内平均灌溉补给率为25%。滴灌方式下,上细下粗岩性结构一次灌溉的灌溉补给率为19.7%,生育期内平均灌溉补给率为23%,上粗下细岩性结构一次灌溉的灌溉补给率为16.2%,生育期内平均灌溉补给率为21%。
其他文献
冷弯薄壁型钢(CFS)单肢C型、U型基本构件通过自攻螺钉连接拼合而成的双肢闭合箱型截面短柱因其良好的受力性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大多数学者主要从承载力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各国规范对其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尚处于起步阶段,以至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只能保守估计,缺乏科学有效地指导。本文以CFS双肢闭合箱型截面短柱为研究对象,考虑该拼合截面板组相关性、螺钉拼合板的稳定、构件整体力学性能
本文主要实现前后双电机驱动的纯电动汽车在低速行驶时单电机驱动和高速行驶时双电机驱动的控制策略,针对该控制策略设计出电动齿轮式自动离合器,该离合器能按照驾驶员意图实现接合和分离,达到纯电动汽车四驱行驶模式和两驱行驶模式转换的目的,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离合器的接合和分离动作,实现前电机动力的输出和中断的控制原理,提出电动齿轮式自动离合器执行机构和控制策略的设计方案,考虑到车辆的平顺性、舒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