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流域实际蒸散发时空特征及其归因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o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际蒸散发(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ETa)是水量平衡中的一个主要支出项,影响着地表生态系统中水分循环、植物生长发育和能量循环等环节。1990年以来,实际蒸散发在气候和土地利用的双重影响下发生了剧烈变化。本研究基于延河流域水文、气象数据和6期土地利用数据,探究基于蒸散互补相关原理模型在ETa估算中的适用性,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周期分析、敏感性分析、贡献量分析等方法,研究ETa时空特征,并估算气候和土地利用对实际蒸散发变化的贡献。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蒸散互补相关原理适用于延河流域实际蒸散发的计算,率定后的平流-干旱(AA*)模型表现最佳。实际蒸散发和潜在蒸散发的相关系数为-0.27,且存在明显的互补相关关系,蒸散互补相关理论适用于延河流域。AA*模型在率定期的方差均方根(RMSE)最小、纳什系数(NSE)最大,在验证期的绝对偏差(MAE)和RMSE较小、NSE最大,AA*模型对实际蒸散发模拟结果的精度最高。率定后AA*模型的最优参数分别为1.033和0.867。(2)延河流域多年平均实际蒸散发量为459.33 mm,总体呈上升趋势(p<0.1),变化特征空间差异显著。实际蒸散发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规律;蒸散的高值区域随着时间逐渐向西偏移,低值区域逐渐向南偏移;实际蒸散发增长率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3)延河流域实际蒸散发对气候因子敏感系数的大小具有显著空间差异,且分布规律与气候因子空间分布相似。实际蒸散发与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的变化一致,与风速的变化相反,敏感程度依次为湿度、太阳辐射、温度、风速。温度敏感性呈东南大于西北的规律,湿度敏感性自西北向东南呈现阶梯式增强,风速敏感性由西向东呈现高-低-高的分布规律,太阳辐射敏感性呈现自流域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大的分布规律。(4)结合气候敏感系数和气候因子变化趋势计算贡献值才能准确地分析实际蒸散发变化的原因。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对实际蒸散发的增加为负贡献,温度和风速对其上升为正贡献,负贡献量小于正贡献量使实际蒸散发呈上升趋势。温度敏感系数不是最大的,但其显著的上升趋势使其对延河流域实际蒸散发增加的正贡献量最大,实际蒸散发呈上升趋势的主导气候因子为温度,流域内各区域实际蒸散发变化的主导因子存在明显的差异。(5)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实际蒸散发的变化,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决定着实际蒸散发的空间分布规律。延长和志丹地区的耕地面积显著减少,普遍转化为草地和林地,实际蒸散发较高;安塞地区林草地面积显著增加,实际蒸散发有所增加;延安地区建筑面积显著增加,实际蒸散量低。
其他文献
目前,大气氮沉降已成为日趋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由此产生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迄今为止,关于氮添加对草地生态系统中各组分的影响机制研究已得到广泛开展,但是对于氮添加背景下植物-土壤-微生物耦合关系和协同演变的研究仍较为罕见。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选取黄土高原白羊草群落中四种典型草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包括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长芒草(Stipa bu
黄土高原地区暴雨频发、植被耗水持续增加导致了自然灾害(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和土壤水资源枯竭等问题,这影响了该地区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的可持续,也制约了该地区生态系统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快速消减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减少暴雨导致的自然灾害、提高降雨资源化程度,同时促进植被的可持续生长成为重要的科学问题。入渗孔措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容积,与现有的坡面工程措施组合使用可以提升其对暴雨径流的拦蓄与入渗,达到增加
黄河源区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十四五”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和日益剧烈的人类活动影响,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草地状况持续退化。为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我国已陆续采取禁止过度放牧、围禁等措施,畜牧对高寒草甸的影响在逐步降低,但高原鼠兔的持续性活动一直影响着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是高寒草甸草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土壤质量对高寒草甸生态平衡可持续发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面积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30%,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系统安全保障起着重要作用。但因高寒区草地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和敏感性,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过度放牧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草地退化严重,且草地退化后难以自我恢复,这严重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受到不利影响,但人工草地建设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放牧压力。目前,关于人工草地对土壤线虫群落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较少,这对高寒
不同植被与耕作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协同发育使得地表土壤具有很强的拦蓄泥沙的能力,研究其相互的响应关系对理解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陕北绥德辛店沟小流域5种植被恢复(人工草地、荒地、灌丛地、乔木林、乔灌林)及其林下土壤性状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的7~9月期间,通过径流小区数据采集和群落样方调查试验,研究了不同坡向坡位下植被结构、土壤性状特征,及其与产流产沙量相互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数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坡地面积广,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重要方式。由于干旱缺水,土壤水分成为制约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关键性因子,并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仍缺乏对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驱动下的土壤养分循环和微生物代谢机制的系统研究。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典型坡面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坡面不同坡位、不同土层、根际与非根际土和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微生物代谢
为探讨无人机遥感分类技术对种植结构复杂区作物分布信息提取的潜力及适用性,本研究从无人机遥感影像作物分布信息提取方法入手,对比分析了不同分类方法提取作物分布信息的分类精度。首先,通过地面调查在内蒙古五原县域内选择了五处研究区并通过地面调查确定了其作物种类。其中,研究区1和研究区2均具有四种作物,研究区3具有三种作物,研究区4具有五种作物,研究区5具有八种作物。进而,基于无人机遥感可见光遥感平台和无人
施肥是农业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目前关于长期施肥对土壤性质,尤其酶和微生物特征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楚。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试验站的坡地农田长期(1995-2019年)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研究长期氮磷施肥处理(CK、N1、N2、N1P、N2P,其中N1、N2施氮量分别为:55.2,110.4 kg·hm-2,P施磷量为90 kg·hm-2)对坡地农田土壤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取得主要结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影响下流域水文连通过程的变化研究对于揭示植被变化对土壤侵蚀过程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水文连通性的定量表征未能从功能连通的角度揭示产汇流和产输沙过程中水文连通的阻力机制。因此,本文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四条典型小流域水沙过程的影响,通过耦合达西-韦斯巴赫阻力(f)构建了新的水文连通性指数(ICf),评估了水文连通性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IC和ICf对流域径流
在长期的过度放牧和人为破坏下,使我国抗干扰能力较弱的草地退化十分严重。目前内蒙古草原不同类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可利用性草地资源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再加上我国的大气氮沉降连年上升,这进一步导致了我国的草地生态系统可能由氮限制转化为受磷限制。本研究以北方草地的四种草原类型区(森林草原交错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四种草原类型区草原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物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