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运用真菌学、森林病理学与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以人工樟子松松林中的樟子松个体为研究对象,对樟子松树栖真菌生物相的结构,特别是樟子松树栖常见真菌与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的相互作用关系,开展一些研究,为樟子松病害的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通过对樟子松的芽、针叶、树皮等部位的组织切片与分离实验,共鉴定出34种真菌,其中鞭毛菌1种,接合菌2种,子囊菌2种,半知菌29种.芽栖真菌共检出8种,多为常见真菌,群落的种群数量随着冠层的升高而增加,且表层组织多于深层组织.叶栖真菌共检出26种,1~2年生针叶上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少于3年及3年以上生针叶.上冠层的真菌种类最多,其次是下冠层,中冠层的真菌种类最少.干栖真菌共检出19种,群落的种群数量随着干部高度的升高而种类趋于减少.对樟子松树栖真菌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与病害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普遍规律.树栖真菌多样性与均匀度越高,病害发生的可能性越低,呈负相关.芽栖真菌的多样性与均匀度随冠层的降低而降低.叶栖真菌中,1~2年生针叶的真菌种群多样性指数上冠层和下冠层较高,中冠层较低,3年以上生针叶也是,但3年以上生针叶的真菌种群在下冠层多样性高,均匀性却很低.上冠层的针叶受害可能性小,中冠层受害亦轻,下冠层易受害.干栖真菌种群的多样性指数随着树干高度的不断升高逐渐降低,呈负增长,而均匀度指数是干基最高,其次是干上部,干中部最低.据调查显示,干部的受害程度也是干中部最重,其次是干基,干上部基本不受侵害.筛选出6种分布较广、且常见的树栖真菌与枯梢病病原菌进行拮抗培养,采用相对抑菌效果来判别筛选出的拮抗真菌拮抗能力的大小.在抑制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生长试验中,拮抗真菌绝对抑菌效果由强到弱的顺序为:001>Trichoderma viride 2>Trichoderma viride 1>Trichoderma harzianum>Chaetomium cochliodes>Lacellinopsis sp..而相对抑菌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Trichoderma viride2>001>Chaetomium cochliodes>Trichoderma viride 1>Lacellinopsis sp.>Trichoderma harzianum.这6个菌株对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应用于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