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的相关问题逐渐成为精神卫生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对立违抗性障碍作为儿童行为障碍的一种,多见于学龄期儿童,临床表现为对抗权威和规则的行为,消极、敌意、愤怒的情绪和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和身心健康。有研究者认为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的违抗、敌意、对立、挑衅和破坏等特征行为具有冲动性,对已经启动的反应不能适时进行抑制。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外在问题行为的产生,很可能是由于他们的抑制能力存在缺陷。抑制能力作为执行功能的一个方面,它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反应抑制能力是抑制能力中的一种类型,它主要是指对外部肌肉反应动作进行抑制的能力,比如按键反应的抑制。Barkley(1999)认为“反应抑制”是由三个相互联系的内在加工过程组成的:(1)“优势反应抑制”,抑制对某一先前事件形成的“优势反应”;(2)反应停止,停止某一正在进行的反应,延迟反应决定的做出;(3)“冲突控制”,在作出“自主反应”的延迟时间内,抑制与目标行为相竞争的事件或反应,保证“自主反应”以及“目标指向反应”的成功执行。研究采用反应/不反应任务、停止信号任务以及西蒙任务分别考察反应抑制能力的三个方面,对对立违抗性障碍儿童的反应抑制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假设是对立违抗性障碍症状组儿童的反应抑制能力较正常儿童差,他们的反应执行速度较快,只能在较短的停止信号延迟时间内成功抑制自己的反应。研究采用破坏性行为量表作为被试筛选工具,在武汉市两所小学中筛选54名被试,参与并完成所有实验。其中,正常儿童组和对立违抗性障碍症状组儿童各27人。研究采用自编的实验程序,要求被试在电脑上完成实验。实验程序由E-prime实验系统控制执行,该系统的计时精度较好,能够自动记录被试的反应时以及反应是否正确等实验数据。实验的因变量主要是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数据使用统计软件包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它们的组间差异。实验结果发现:(1)在反应/不反应任务中,对立违抗性障碍症状组儿童的Go试验反应时显著短于正常儿童组,两组被试的NoGo反应正确率差异不显著;(2)在停止信号任务中,对立违抗性障碍症状组儿童的Go试验平均反应时、停止信号呈现延迟时间(SOA)都显著短于正常儿童组,但两组被试的Go试验正确率、停止信号反应时(SSRT)以及Stop试验反应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3)正常儿童组被试在冲突情境中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一致情境,出现冲突效应。但对立违抗性障碍症状组儿童在两种实验情境中的反应时并无显著差异,没有出现冲突效应。此外,在反应时和正确率的多元方差分析中,组别、任务情境的主效应均不显著,组别与任务情境的交互作用也均不显著。研究结论:(1)反应/不反应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对立违抗性障碍症状组儿童的优势反应执行速度比正常儿童快,他们的优势反应抑制能力较差;(2)停止信号任务的研究结果发现,与正常儿童相比,对立违抗性障碍症状组儿童执行选择反应时任务的反应执行速度较快,他们只能在较短的停止信号延迟时间内成功抑制自己的反应。但是,对立违抗性障碍症状组儿童的反应停止能力与正常儿童并无显著差异;(3)西蒙任务实验结果表明,对立违抗性障碍症状组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西蒙任务中的反应时与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对立违抗性障碍症状组儿童的冲突控制能力与正常儿童并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