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河北省棉花栽培管理及棉花纤维品质存在问题,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规范要求和棉花种植分布图,采用农户调查,网格法取样和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采集主产区棉花纤维、植株及土壤,收集多年气象资料及有关成果资料,研究了气候、土壤地球化学因子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明确了影响棉花纤维品质的主导因子,揭示了生态地质地球化学因子与棉花品质的关系,对棉花主产区的气候和土壤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为河北省棉花品质区划和地球化学局部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得到以下结果: (1)通过农户调查分析,明确了河北省棉花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棉花皮棉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棉花纤维品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品种多而杂;很少施用有机肥,施肥品种不合理,施肥量和比例与棉花需肥不协调,化学肥料氮、钾不足,磷稍过量;规范科学的棉花栽培管理技术有待于提高;棉花品质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2)采用多目标调查网格法取样,系统研究了棉花纤维品质8个指标和综合品质指数(IFQI指数)特征,用灰色系统理论,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聚类方法,将棉花分为优质棉、次优质棉和非优质棉三类,形成了河北省棉花品质评价图。 (3)首次从生态地质地球化学角度,系统研究了气候、生态地质地球化学因子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相对于土壤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而言,铃期发育期日均温和≥10℃积温是影响棉花纤维品质形成的最主要的因子。 (4)采用生态位理论和ArcGis分析技术,综合各种生态地质地球化学因子,将优质棉适宜生态地质地球化学单一因子比配模式进行多图的空间叠置分析,形成优质棉生态地质地球化学比配模式,提出气候≥15℃积温大于3600℃,≥10℃积温大于3900℃,日均温度25-31℃,日照时数大于5.5 h/d的土壤地球化学元素中等含量水平的冲积平原为优质棉花适生性生态地质地球化学评价适宜指标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