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结论将为辽宁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机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主要研究结论包括:
1,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机化协调发展进行理论分析,表明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农机化发展为载体,农业机械化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表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收入明显增加,农业劳动力显著减少。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化二者相互协调和促进。
2,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辽宁省农业系统中农业总产值的构成因素和投入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影响总产值构成因素的关联序列为:畜牧业>种植业业>林业>渔业,说明畜牧业对总产值的影响是最大的,种植业和畜牧业是辽宁省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投入要素对农业总产值作用的大小依次是:农机总动力>农业劳动力>化肥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说明农业总产值增长主要依赖于农机动力和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农机动力的发展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运用有无比较法对辽宁省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进行测算和分析,得到农机化在1999年和2001年对种植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0.39%和11.84%,二者差异表明随着农机作业项目的增多,农机化增收贡献增大,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明显增加。
4,运用灰色预测和协调模型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机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得到辽宁省未来农业将发展成为以畜牧业为主导,种植业和渔业为辅助的农业结构,农机化发展随着结构调整持续稳定增长。通过灰色协调决策,计算得出辽宁省六个典型城市适宜发展的优势产业,有助于指导各市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
5,对现阶段农业结构态势和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机化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