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制度变革过程中农民的态度分析--对湖北和浙江地区农民及农户的调查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是在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框架下,以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生的农地制度变革过程为历史背景,立足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研究视角,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描述了现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民对中国农地制度及有关农地政策的态度.在比较两地区农民态度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两地区农民对现阶段农地制度及农地政策态度差异的原因.通过描述性分析表明:现阶段农民对农地制度的态度及其一般特征是:⑴农民总体上对农地所有制持中立态度,对"耕地承包30年不变"的农地政策总体上持不赞成态度,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民的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民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地使用制度)的态度存在差异.对"大稳定,小调整"政策,两地区农民总体上持赞成态度,但就具体规定而言两地区存在差异.经济中等发展地区农民总体上持赞同态度,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总体上是比较赞同态度,其中一定比例的农民持无所谓态度.通过解释性分析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民态度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统计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家庭经济环境因素.⑴社会环境因素中中国制度变革的制度遗产对农民农地所有制度态度产生重要影响,该因素也是形成两地区农民对农地所有制度态度一致的主要原因.⑵两地区农民对农地使用制度的态度存在差异:其中人口统计学因素中,职业因素主要对农民农地承包权(成员权)的态度产生影响;自然资源禀赋中劳均耕地面积对农民农地承包权(成员权)的态度产生影响;家庭经济环境因素中,家庭非农业收入水平、家庭农业税赋水平对农民农地经营权(使用权)的态度产生影响;社会环境因素中,中国农地制度变革的制度遗产---农民的"社区成员权"观念与上述三方面因素共同对农民农地使用制度的态度产生影响.正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决定了农民态度形成条件的不同.在人口、家庭、自然、社会各种不同条件的影响下,农民形成了对现阶段农地制度不同的态度.而作者在农地制度改革和制定具体的农地政策过程中,就要理清这些影响农民态度的不同条件,只有了解农民对现阶段农地制度的真实态度,才能够为今天的农地制度改革提供符合社会良性发展的思路,才能够有助于制定符合农民利益的农地政策.
其他文献
肯定马钢管理创新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提高时管理创新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性的新认识。以科学发展现为指导,树立现阶段企业管理创新的新思维;从促进发展方
期刊
该文运用李克特量表,通过对城市职业青年人际关系调查资料的分析,初步描述了城市职业青年人际关系的基本状况,分析了城市职业青年同事关系和领导关系之间的差异,探讨了城市职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看,社区福利是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城市社区福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形成内容较丰富、功能较齐全的体系,对社区发展、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
该研究为定量研究,通过对湖北省武汉市251名父母的抽样调查,对父母角色认知和实践进行研究,探讨父母角色认知和角色实践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第一章阐明了所要研究的问题,在回顾
该研究以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为支撑点,结合社会学互动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把关人理论以及社会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观点,通过对广州、武汉两地三所中学的问卷和个案调查资料的分
医疗卫生资源的稀缺性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都是一个绝对的概念,特别是在一个经济还不十分发达的国家里,这种稀缺性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如果对这些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又采用了不公平
农民工阶层的出现对农村社会和家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这一群体中,女性大约占总数量的三分之一,而且年龄大都集中在18-4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正是婚嫁生育的集中期,但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