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是在当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框架下,以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发生的农地制度变革过程为历史背景,立足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研究视角,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描述了现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民对中国农地制度及有关农地政策的态度.在比较两地区农民态度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和探讨了两地区农民对现阶段农地制度及农地政策态度差异的原因.通过描述性分析表明:现阶段农民对农地制度的态度及其一般特征是:⑴农民总体上对农地所有制持中立态度,对"耕地承包30年不变"的农地政策总体上持不赞成态度,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民的态度没有显著性差异.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民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地使用制度)的态度存在差异.对"大稳定,小调整"政策,两地区农民总体上持赞成态度,但就具体规定而言两地区存在差异.经济中等发展地区农民总体上持赞同态度,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总体上是比较赞同态度,其中一定比例的农民持无所谓态度.通过解释性分析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民态度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统计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家庭经济环境因素.⑴社会环境因素中中国制度变革的制度遗产对农民农地所有制度态度产生重要影响,该因素也是形成两地区农民对农地所有制度态度一致的主要原因.⑵两地区农民对农地使用制度的态度存在差异:其中人口统计学因素中,职业因素主要对农民农地承包权(成员权)的态度产生影响;自然资源禀赋中劳均耕地面积对农民农地承包权(成员权)的态度产生影响;家庭经济环境因素中,家庭非农业收入水平、家庭农业税赋水平对农民农地经营权(使用权)的态度产生影响;社会环境因素中,中国农地制度变革的制度遗产---农民的"社区成员权"观念与上述三方面因素共同对农民农地使用制度的态度产生影响.正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决定了农民态度形成条件的不同.在人口、家庭、自然、社会各种不同条件的影响下,农民形成了对现阶段农地制度不同的态度.而作者在农地制度改革和制定具体的农地政策过程中,就要理清这些影响农民态度的不同条件,只有了解农民对现阶段农地制度的真实态度,才能够为今天的农地制度改革提供符合社会良性发展的思路,才能够有助于制定符合农民利益的农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