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术界涌现出大量关于美国亚太联盟体系走向强化的研究成果,准确概括了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以来,美国亚太联盟体系的总体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在于虽然明确了其总体发展趋势,但基于现有研究并不能准确判断美国亚太主要联盟的凝聚力在何种程度上强化了,更无法进行比较。因此,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如何测量和比较一定时期内联盟凝聚力变化程度的大小;第二,如何解释近年来美国亚太联盟凝聚力强化程度的差异性。通过研究发现,现有研究成果对于联盟凝聚力的定义和操作化不够清晰,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可以将联盟凝聚力定义为“盟国间安全合作的紧密程度”,可以使用“联盟承诺”、“联盟制度”和“联盟具体安全合作情况”等三个指标测量和比较联盟凝聚力的大小。基于对单极体系下联盟凝聚力理论的探讨,本文认为单极体系下盟国应对联盟对象国的战略行为的匹配程度决定了一定时期内联盟凝聚力的变化程度。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由于美日应对中国的战略行为的匹配程度大于美韩联盟、美澳联盟,从而产生了美日联盟凝聚力强化程度大于美韩联盟大于美澳联盟的现象。基于本文对“亚太再平衡”以来美国亚太联盟凝聚力变化情况的探究,我国应该区别对待美国亚太联盟体系中的各组联盟,对不同的联盟采用不同的对策。在应对美日联盟上,中国应该侧重于化解趋于固化的两国领土争端和历史认知,弱化日本对中国的威胁认知。在应对美韩联盟上,中国应对更加理解韩国“不得已”的处境,加强双方的安全和政治互信。在应对美澳联盟上,要向澳方清晰传达中国支持现有国际秩序中的合理成分,减轻澳方对中国崛起方向的疑虑。从而减轻美国亚太联盟体系对中国崛起造成的战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