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落,是国家和社会的根。同时,由于村落文化具有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等特质,承载了中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古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古村落的景观也是民俗文化的容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领地。纵观历史可知,西南地区由于古时几条重要的民族迁徙通道都在此,所以成为了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将这几条迁徙通道连接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大的“十字”,而这个十字的中心就在贵州。黔东南州便是这个大“十字”中心重要的一个节点。黔东南州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黔东南州的侗族古村落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地理格局,在城市化的人类文明旅程中既表现了滞后性,又表现了开放性。侗族古村落也由于这种特殊的双重性质,成为了该地区侗族发展的“活化石”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各界对于古村落的研究与保护高度重视。可是,现代化的建设手段毁坏了传统侗族建筑特征,青壮年的外出造成的“空巢”现象,旅游业带来的业态单一等问题都正逐步地吞噬着大量的古村落空间,破坏了侗族古村落景观。基于这一现实背景,确定了对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景观保护进行专项研究的必要性。本文针对古村落景观作研究,以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两个侗族古村落(肇兴侗寨以及大利侗寨)进行景观特征与现状方面的详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分别从古村落整体空间布局、古村落内部空间构成以及古村落景观节点三个方面对其景观特征进行总结。以两古村落景观特征为基础,进一步对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景观特征与保护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得出其具有:“枕山、邻水、面屏”的自然山水格局,“曲折多变、发散生长”的街巷空间,“多源、循环”的水环境系统,“一房一楼一坪”的中心空间,“功能优先、自由生长”的绿化空间,“因地制宜、民族特有”的传统建筑,“趋吉避凶、乡土特色”的节点特征。同时,根据前文的总结,从整体性,可持续发展,保护为主、发展为辅的三个方面提出了黔东南州侗族古村落景观保护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对应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