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的中西算学交流-《同文算指》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lzb640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是传统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交流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翻译,成为当前科学史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徐光启、李之藻等柱石人物参与译介的数学著作尤为受人瞩目。《同文算指》即是这一类作品中的代表。《同文算指》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利玛窦等欧洲耶稣会士带来的西算,另一方面得益于明末知识分子对传统数学知识的关注。如稍早时期常州学派唐顺之的人生轨迹,与李之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复兴古算乃是晚明儒者们的共同意志,而学术志趣的转变为欧洲天算知识的引进提供了内在动力。《同文算指》的编撰是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欧洲的大航海活动组织起全球性的商业网络,海外贸易的繁荣导致算术教育需求的增加,如《算法统宗》等来源于实践的算术著作应运而生。此类作品综合运用歌诀、图画等方式,更加贴近民生,因而在海内外得以广泛传播。而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传统算学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官方算学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同文算指》的产生即是针对这些情况,为知识分子提供一种符合士人身份的算术手段,用以实现对国家事务的有效运作。《同文算指》在流传过程中多有变化,因而现存各个版本区别较大。如《四库全书》文渊阁与文津阁两种版本的《同文算指》在一些细节部分存在不同之处。台湾收藏的多部《天学初函》中的《同文算指》之间也有许多差异。本文利用最新研究成果,对《同文算指》诸版本做一总结。艾儒略所作《西学凡》是《天学初函》中的开篇,它提纲挈领地勾勒出欧洲学术的分类构成。通过其中对学科分类的描述,可以发现,《同文算指》是《天学初函》中仅有的一部算术书,《同文算指》的引进保持了《天学初函》学术结构的完整性。引进欧洲笔算是《同文算指》最具影响的一项成果。笔算经由梅文鼎等算家改进,逐渐成为中国算术的主要运算方式。但是明代中国算书中的笔算并非始于欧洲传教士。在《九章算术比类大全》等中国算书中已经出现与阿拉伯土盘算法形式相近的写算。从整体来看,笔算在中国经过阿拉伯写算形式-欧洲笔算形式-中国本土化形式,而最终得到确立。《同文算指》中的盈不足术等中算内容,受到后世学者的关注。本文比照《实用算术概要》(Epitome Arithmaticae Practicae,1583,拉丁文底本),发掘出《测圆海镜分类释术》等前人尚未涉及的算题来源,理清《同文算指》与中外算书相似算题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书中术语的翻译、等比、等差数列以及盈不足术等问题。发现西算虽然比中算有所进步,但李之藻引进欧洲算书的原因不仅在于西算在数学方面的优势,还在于他对西学逻辑性的推崇。《同文算指》并非当时引进欧洲算术的唯一中文书籍,徐光启的学生——孙元化也曾经撰写过《太西算要》。并在等差、等比数列等许多问题中都加入自己独立的思考,虽然他的观点存在错误,但也反映出中国传统算术的特殊影响。《同文算指·别编》是一部“传说”中的图书,直到李俨发现巴黎国家图书馆抄本之后,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它首次引入欧洲三角函数知识,其中的三角函数表残片很可能来自克拉维乌斯的著作。通过对比与《西洋新法算书》中相关内容的异同,反映出西算引入编译过程中,从中国士人主导向西人主导的转变。总之,《同文算指》是中国算术从传统的筹算向西方笔算转化过程的一环,也是明末社会发展变化的体现。作者李之藻秉承着经国济世的儒家精神,在编撰过程中,主动综合中西算术,在接受算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对西方学术体系的整体引进。为明清之际,中国算学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他文献
以89C52单片机系统为控制核心,利用低噪声、高速、高频宽带集成运算放大器OPA660和CPLD控制系统,设计制作了一种可编程的低漂移、低输入阻抗、高共模抑制比的精密宽带放大器。
全省选择30个经济弱县给予重点帮扶,莘县被列为30个弱县之一。为紧紧抓住这一良好机遇,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根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莘县实际,今年我们将牢牢抓住发展第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上的泛滥给我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
统一建模语言(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UML)状态图是基于UML开发的软件设计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描述了一个对象所处的可能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转换。对一种生成状态图的方法
1933年8月25日,四川省茂县叠溪发生了71/2级地震,强烈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滑坡与崩塌,叠溪镇全城被毁,伤亡惨重。震后45天地震堰塞湖溃决,又造成严重的次生水灾。1934年11月,著
人是具有文化性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某种文化而存在。人的文化性决定了人与文化始终保持着一种联接,人的发展过程本质上也即人对文化的参与过程。因此,我们在理解学前教育
目的探讨引起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致病菌群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对21例心脏直视术后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原菌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