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藏文文献中,耐达((?))是一个总称,“耐”的本意是地方的意思,延伸为神圣的地方,可能是高山、河流、胡泊、岩洞等任何地方。“达”是“达波”的缩写,主人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圣主,也就是圣地的主人的意思,通俗称谓就是地方神。这个圣地就可以包括很多地方,如果圣地的指向为山,那这座山就是圣山,居住在圣山上的主人就是圣主,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山神;如果圣地的指向为湖,那这个湖就是圣湖,居住在圣湖里的主人即圣主就是湖神。这个神在耐达产生的最初阶段,藏文中表述是“喇”((?)),这个代表魂灵的概念是藏族地方神概念产生的最初原型。在后来的历史中演变为“拉”((?)),佛教传入以后,这个地方神的概念在有些地方又演变为涅槃神,这是后话。安多地区最大的地方神阿尼玛卿就是一个著名的耐达,即地方神。宗教学界认为“(?)”是本尊和护法的修法之地,也认为是高僧大德和瑜伽师等的修行圣地。西方学界认为“(?)”具有圣神性和超世性。对于圣地的概念卡西亚·布福特里耶有四种界定:必须是大自然的神山、神湖、山崖峭壁或是人造圣神建筑点;必须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圣物、佛塔、寺院、或者是圣城如拉萨等点;必须是信徒向往和朝圣的神秘境界如香巴拉等点;必须是修持戒律的圣神大德本人也可作为朝圣的点。卡西亚用自己多年的游藏经历来总结出了她认知中的圣地,但这是以“他者”的眼光来总结的藏族圣地的概念,缺乏一定的地方文化认知和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汉文中近几年对藏族山神信仰的论文层出不穷,但对神山和圣山的概念很模糊,有些文章将神山也译成(?)有些还译成(?)圣山也译成(?)或者说神山和圣山两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以至于很难区分二者的关系,从而有了说不清理还乱的认知体系。本文主要是基于藏文化中地方神的理念认知与背景来探讨了“圣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圣山也比神山更能符合我对阿尼玛卿的认知和探究过程。环境是指阿尼玛卿作为安多地域主神的背景之下的形象转变和周围大社会的文化变迁对其产生的人文影响。自公元八世纪左右佛教传入吐蕃以来,藏区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民间固有的本土山神信仰必须跟着时代的趋势改变自生固有的文化形象和内容才能符合发展,因此阿尼玛卿形象也免不了被重塑的命运。阿尼玛卿信仰从原始信仰到苯教神灵信仰,再到佛苯共同的神灵体系和佛教坛城体系的转变过程,给人留下了神秘莫测的印象。本文主要也是从宗教文化方面着手,来探析圣地和环境对阿尼玛卿神山信仰的建构作用。圣山阿尼玛卿作为安多藏区海拔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圣地,不仅仅只是坐落在青海果洛的一座高大巍峨的自然山体,更多的是以地域神和家乡保护神的形象屹立在周围信仰群体的心中。世代依附在其周边的各种生命群体对它的生存依赖和赋予它的文化蕴含及其价值,成为安多藏区的“信仰中心”。其自然文化承载着安多藏区圣山信仰体系的命脉和主心骨。阿尼玛卿为主的圣山信仰群体从最初的小部族区域到现在整个安多藏区,甚至影响到卫藏和康区,这也象征着阿尼玛卿文化层层沉淀,走向完善化和文化体系整体化的过程。阿尼玛卿圣山信仰的形成和演化也与周围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活动等是分不开的。阿尼玛卿圣山崇拜即与整个藏族山神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同步性、相关性,又有自生发展的轨迹和特点。通过深入研究阿尼玛卿圣山信仰这样一个藏族圣山体系的突出个案,从其形成、发展和传播,可以管窥安多藏区圣山信仰体系的发展脉络,也可以透视藏族圣山文化体系在藏族历史文化中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在藏族民间信仰中最突出和最隆重的莫过于对山神的崇拜仪式,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宗教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可以提供一个可以超越经济利益、阶级地位和社会背景的集体象征,便于将民众凝聚在一个区域的共同立场上,接受同样的信仰系统。而圣山崇拜的仪式恰好就打破了平日各自不同的生活界限,使民众参与到了信仰带来的区域整体化活动。这种仪式上的整体化使居住在这里的人享受到的精神一体化和命运共同化的理念,而恰好民众就是凭借着这种理念的支撑和饱和使圣山信仰文化得以长存。本论文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讨论了阿尼玛卿神山信仰的产生。这一章共有三个小节,第一节中详细描述了阿尼玛卿名称的释义和不同时期对其的称呼演变。第二节中从创世九神到魔界门卫、再到传说中的玛卿、敦煌文献中关于地域神的描述等内容来说明了阿尼玛卿的来源问题。第三节苯教中的阿尼玛卿信仰主要介绍了阿尼玛卿与祖先崇拜和山信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讨论了苯教仪式的产生和其在安多地区的传播情况。第二章主要是以阿尼玛卿苯教文献为研究基点,对比了不同地区出现的三种有关阿尼玛卿的古藏文苯教文献。本章分为三个小节,第一节是古藏文苯教手抄本文献总共有十本。有关阿尼玛卿的文献在第三本中,是一篇玛卿供桑文,本文对其做了详细的解读和阐释。第二节是甘肃青海四川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总共有六十本。有关阿尼玛卿的文献在三、六、二十一、三十八、四十五、四十八、四十九、五十四、五十八、五十九函当中,内容主要包括玛卿祭祀仪式、煨桑、迎请等内容。第三节为甘肃宕昌藏族家藏古藏文苯教文献总共三十本,与玛卿有关的文献有十三本,在文中做了详细的梳理和分类,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类。最后作为总结比较了三大文献的专家论证时间和出土地点、关于阿尼玛卿在文献中的不同称呼和来源、还有形象的描述和其功能、玛卿信仰产生的缘由、在当时社会中地位和其所属领域、以及所属信仰群体等来分析了苯教时期阿尼玛卿信仰的传播范围和社会群体当中对其的认识和信仰体系的建构。这些文献资料和手抄本基本上都是近几年出土的全新资料,其中一部分研究内容在一些权威期刊上也有所刊登,但是关于阿尼玛卿有关情况的苯教文献研究至今还留有空白和分析论证的价值。因此作为本文的主要章节来分析了阿尼玛卿信仰的传播力量和实践论证材料。第三章主要从佛教影响下的不同教派在阿尼玛卿的传法活动和传教建寺活动为出发点。并从圣山传记和文献、现实地域中的群体记忆中梳理了以宗教地方神的形象存在的阿尼玛卿,以出世神的形象存在的阿尼玛卿,文化包容性中的阿尼玛卿信仰等。本章主要分为五个小节。第一节中写了宁玛派作为在玛卿周围活动频繁的早期教派,在其教派的伟大学者和当地信仰者的支持下进行了大规模的传教活动和建寺收徒活动,并与当时的果洛三大部落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部落的迁移和生存活动的频繁,玛卿信仰传播到了其邻属的外延部落,从而为其在高原地区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玛卿信仰也随着佛教化的改造和本土化理解转变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地方神。后来随着宁玛派伏藏师和掘藏师的不断涌现更加巩固了其教派的主导地位,十八九世纪的“利美运动”中宁玛派的伏藏师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二节中介绍了噶举派在安多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以及噶举派黑帽十世与果洛地区的渊源。第三节中介绍了觉囊派在十三世纪中期传播到安多地区成为了继宁玛派和格鲁派之后在果洛传播最广的一种教派。第四节中主要介绍了格鲁派中的玛卿信仰。格鲁派作为后起之秀,不仅加强建设自身的佛教理论与教理传播方式,还大量扩建寺院、广收信徒来巩固自己在藏区的主要地位。十四世纪之后从卫藏开始往边缘康巴地区和黄河流域传播教派理论。循序渐进的深入阿尼玛卿腹地是十七八世纪之后。其他教派根深蒂固的植入思想使格鲁派在此受难,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努力才得以认可。当地的神衹和地方神家族阿尼玛卿也被收纳到自身的佛教神灵体系中,成为了佛教护法神,并在后期的演变中成为安多最大的地域神,乃至成为出世间神而修得正果。第五节为阿尼玛卿在各教派中的形象演变。以地方神的形象、出世神的形象、文化多元性中的玛卿等系列新型出现在世人眼中,适应了当代文化多元化的社会需求。第四章中写了周围环境中的阿尼玛卿信仰和人文建设。本章主要分为六个环节。第一节主要讲了阿尼玛卿作为安多地区最大的地域神,其传播范围和地域神体系在各大藏区的延伸和层次建设,形成其独有的文化圈。第二节主要分析了阿尼玛卿从部落神逐渐扩大自己的领土,成为当地最有名的领主的家族历史。有自己的属民妻女,父子家族体系,甚至周围的山水树木都成为了其不可逾越的权位的象征。其兄弟姊妹的名号已成为了英勇战士的代名词,在藏区的任何角落都能找到与他相关的事件故事或者俄堡((?))象征。第三节主要介绍了圣山圣湖的二元体系中青海湖作为与阿尼玛卿相对的另一元,在玛卿信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归属仪式感的建立。圣山和圣湖的情结在安多地区相互映衬呼应,不管是从地理位置上看还是从内在联系上对比,都成为了本土信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第四节是关于朝圣的。主要写了朝圣仪式的产生和必要性,以及在玛卿研究中各学者的朝圣路线对比和人文景点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其山不是山,其水不是水。”的文化特点成为了朝圣路上最亮丽的风景线。第五节写了藏族“央”文化中玛卿作为财神的象征和各大教派对玛卿的赞颂祭文对比。从对比中发现了不同群体为了各自的生存需求对玛卿的期盼和坚定的生存信仰,甚至作为“福神”引进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第六节写了玛卿与格萨尔之间的关系。玛域既是格萨尔的诞生地,也是玛卿的寄魂山。其周围的格萨尔文化圈成为了当地群众朝拜的神圣点,也承载着生活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与历史。总之,通过对阿尼玛卿神山信仰的产生到来源的研究,再到其在青藏高原的最初教派信仰体系中的萌生发芽,都为玛卿信仰在周围环境中的长久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尤其是近几年出土的苯教文献中对阿尼玛卿供桑赞文的出现更是加强了其在甘青川的大量传播历史事实与被信教群众接受和珍视的社会地位。当藏区的各大教派在历史中改弦更张的时候都把玛卿神山作为自己在安多地区的主要传教点和始发站。除了地域位置的特殊优势以外信教群众的多元化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多元文化包容下的统一圣主在民间的不同形象和信仰方式的差异使佛苯在各自的领域有了对玛卿不同文化的解释系统,也出现了上万卷赞颂文本来赞扬这位享誉内外的地域神或者出世神。随着不同教派在玛卿周围讲经说法和建寺修庙、高僧学者在玛卿周围修行行医,举行清秽驱魔等活动使周围环境建设中的宗教氛围不断浓厚、从而民众对寺院的依赖不仅仅是求学求知、听经修性方面,更多的是在生老病死方面,求医治病方面、对来世未知的恐惧方面所给予的精神支撑和解释是任何其他说教和文化体系所无法代替的。玛卿从地域神到世间神、护法神、出世神、无派别神、十第菩提境界的境界也是为信徒树立了榜样和楷模。所以在文化演变中有了玛卿作为地域神的神族体系和作为保护神的家族体系、有了文化二元论中的圣山圣湖体系、有了独有的朝圣体系和祭拜仪式。这些玛卿文化信仰体系的建立对于“圣山和环境”之间树立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玛卿作为安多的地域神,其属系的地域神或者神山体系包含层层的等级系统,从玉树果洛到黄南海北,都有玛卿所属的神山信仰体系在当地成发散射状态向四周延伸,信仰体系精细到以家族为单位的个体户中。这一体系不仅维持了藏族社会秩序的有序发展、更是为长久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但这一体系本身又作为以拉萨为中心的边缘地带,在边缘发挥着以玛卿为中心的信仰体系。以至于现今的朝圣者在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的圣地或者终极关怀都毫不犹豫的指向了“信仰圈的中心”。二是这一体系所包含的信仰文化系统按照现有的文献资料实证大约可以追随至十世纪左右。这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垫本,也为了解当时的藏族的高僧大德和有识之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文本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三个不同时期的玛卿苯教文献记载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需求的转变也导致玛卿的形象也随着周围教派的变化而变化的及时性规律。在信仰中心地带设立的每一个文化点代表的是为藏文化的发展和继承而奉献一生的学者。信仰者信仰的不是外在的奇特景观或者是迷信行为,而是每一个围绕玛卿圣山建立的文化点都是民族英雄奋斗一生的足迹和证明。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寄托。这也是为什么现今一提到玛卿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的认为是“战神”。另外一种解释也可以说是跟印度的佛教文化的传播、释迦牟尼涅槃成佛的历史有关。在佛教体系中印度是世界的中心,也是宇宙的中心轴。因为一个人点亮一座城,印度也因为释迦牟尼的出现成为了边缘地区遥不可及的“圣地”。而从“圣地”来的人当然也成为了“圣人”。“圣人”在外授教也为佛教的快速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随着七八世纪佛教入藏以来,大量的本土人士开始也向往佛陀诞生地,带来了另一个世界的文化与信仰体系。从此本土文化受到冲击和挑战,影响到藏区的各个角落,也为玛卿周围的“圣人”点提供了普通人遥不可及的“天花板效应”。这种天花板带来的神秘感使周围的信仰体系更加稳固,以至于延长至今。现今借阿尼玛卿命名的文化中心、社会活动、习俗节气、建筑广场、生存策略都在以另一种方式传承着其代表的文化内涵和寄托的民族文化情怀。三是玛卿带来了对“绿水青山”的环保意识。这种意识不止是对有生命体温的生灵的关怀与尊重,更是对“无心”物的高度热爱的体现。在玛卿信仰中对山和水、动植物都赋予了高度的文化内涵。山中有“耐达”、水中有“勒”、山崖有“赞”、所有动植物周围围绕着“年与灵魂”。这种“非人”概念产生的禁忌拉开了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距离,也起到了对环境敬畏与尊重的作用。在玛卿周围的人类活动足迹可追随至上千年,但对环境的破坏几乎为零。这也可能与神山崇拜所提倡的崇敬大自然的价值观念(也可以说是万物有灵论)有一定的联系,当然也免不了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在藏区的渗透。环境承载着圣山的文化建设,文化也提高了环境的圣神性。玛卿“地方神”文化的产生更是伴随着许多的仪式和祭祀活动。在仪式中传承环境保护意识,灌输统一生态认知,为玛卿神山体系在藏区的认可塑造了一定的良好形象。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环境的重视和生态政策的支持,玛卿圣山信仰也点亮了“绿水青山”,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并且至今依然屹立在高原之巅。现实意义近十几年国内外关于阿尼玛卿的研究层出不穷。内容包括阿尼玛卿的雪山冰川、山神文化、旅游传记、地形地貌、动植物资源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有扎西东智和才贝的几本著作,扎西东智运用了从民间收集的大量的藏文资料和民间文本来解释自己对于阿尼玛卿山神文化的理解与内容的补充。才贝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果洛的山水和人情等,并经过实地调查和访谈等记录了阿尼玛卿文化的现状。之后的几年,专家们发掘了大量的关于阿尼玛卿有关的苯教古籍文献,恰好可以补充以往的研究内及其空白。阿尼玛卿是果洛藏族人民一直赖以生存的自然依靠。果洛地处甘青川交界之处,在历史上较为封闭,是安多牧区文化保存较为完整和藏族民间文化保存较为鲜活的地区:果洛境内藏传佛教寺院林立,教派众多,宗教活动至今非常活跃,是研究藏族宗教文化的重要地区。果洛藏区是研究藏族古代姓氏以及藏族部落制度的一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田野点,果洛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非常丰富,特别是关于山神的传说很有代表性,是研究藏族口承文化的难得之地。阿尼玛卿圣山是安多地区最大的山神,阿尼玛卿圣山作为果洛固有的自然景观和藏族圣山文化的象征体系,蕴含了多种文化的积淀,是研究果落藏族乃至藏族文化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且阿尼玛卿圣山与格萨尔史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多数学者从果洛的山神传说和格萨尔史诗文本研究出发,认为阿尼玛卿圣山是格萨尔王的寄魂山。阿尼玛卿在史诗中作为“战”神、“念”神出现,是岭国的“保护”神。果洛社会与藏族古姓氏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普遍认为三果洛主要的的氏族来源就是藏族古老的四姓氏之董(部)氏系,而“玛桑”是其祖先神或者说是古代吐蕃著名的祖先部落,此部落常年在黄河上游及阿尼玛卿周围生存,阿尼玛卿山神是董氏极为崇拜的神灵。理论意义本文主要对阿尼玛卿圣山的信仰做了两种性质和一个现象的解读与理解,一是苯教中的阿尼玛卿。二是阿尼玛卿在佛教中的演变。三是阿尼玛卿信仰在地区文化中的表现。这两种性质和一个现象正好有利于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安多藏区“阿尼玛卿圣山系统”的崇拜与其他地区山神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可以对安多地区的神山阶序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研究范畴按照时代历史范畴划分,本文主要是从阿尼玛卿信仰出现的最早依据—斯巴苯教开始到雍仲本教、佛教的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等各大教派在青藏高原的权位更替中对阿尼玛卿的依赖和重视程度与阿尼玛卿的关系着手研究。从空间区域的角度来看,阿尼玛卿以如今的行政单位划分指的是青海省果洛州境内的系列雪山,但在公元七八时期的吐蕃时期,作为藏区上中下的下部地区,指的是以青海省为主的甘肃的西南,四川的西北部和西藏的昌都等地。阿尼玛卿就屹立在中间,成为了当时卫藏和安多往来的要道和安多地区文化的中心圈,所以了解安多区域的划分是必要的。按照学科范畴划分,圣山与信仰主要就是宗教文化学的学科内容,本论文也主要以阿尼玛卿信仰主线来分析和研究阿尼玛卿信仰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及其与周边历史文化环境的变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提示周边环境对圣山信仰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入了解安多藏区的宗教体系和社会文化发展史。按照民族范畴划分,阿尼玛卿圣山作为安多最大的地域神,其周围的信徒囊括了藏、汉、土、蒙、回等民族。其文化的包容性使佛苯融合,并使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藏族人民与后来迁居阿尼玛卿周边地区的各族人民得到了最大的团结与安宁,其天然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使常年居住在这里的人得到了物质的享受,对其的尊重与敬仰、文化仪式化更是为其周围的各民族带来了精神的寄托与慰藉。研究方法论文自始至终以各个历史文化时期阿尼玛卿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宗教学的研究视角和田野调查研究方法,试图将阿尼玛卿信仰的每一个个案现象及其演变置身于周边历史和宗教环境的变迁之中,以此来解读演变的历史文化成因。文献学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如果要认识主题内容和论证自己的看法就必须要依据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其进行解读。因此运用文献学视角对宗教祈文和供桑颂辞等文献做了基本的功课,再去研究斯巴苯教文献对阿尼玛卿信仰的内容、功能、类型和特点等方面的记载,以此来补充所研究的命题。基于宗教学和文献法,我做了充分的田野调查。形式包括参与观察、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物文献的识别和解读等,并对阿尼玛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了 一个亲身体验和认知。还记录了当地人现代视角中的圣山信仰及其对周围人群的影响。神山崇拜是藏区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有关藏区的神山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有关阿尼玛卿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这为我研究阿尼玛卿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和研究条件。再者,随着物质文化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依赖会更加强烈,神山信仰恰好就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找到了一个归宿。为此研究神山信仰文化是必要的,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研究的过程中,对古文献的梳理是我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本人从90多本最近出版的关于阿尼玛卿的古藏文文献中,筛选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考证他们的年代,梳理他们产生和发展的脉络,这些是我的论文中文献研究的基本前提。对古籍文献的解读是我遇到的第二个困难,在阅读和分析文本的过程中有很多符号和文字都是古代叠加字和缩写字,使我无法认清一些符号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它代指的寓意。这些文本经过了几个世纪的传承,现今的理解是否会改变当时文本所要提供给我们的信息都是一系列的困难和障碍。在实地调查中我对当地的人文风俗理解不通透,会让我对主题的讨论有一定的障碍但是应该不会造成很大的困扰。在部分访谈和整理中我的问卷调查是否提问的关键到位都是一个问题。再加上阿尼玛卿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高海拔的自然气候对我而言都是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对于古籍文献的收集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到图书馆或者老师提供给我的文献中整理和梳理出我所需要的阿尼玛卿的文献资料,这些新出土的文献恰好可以让我了解阿尼玛卿在苯教时期的信仰、民众依赖的程度和当时的生活百态。对文献的解读方面,找到很多关于相关的文献解读案例来共我参考,并运用专业工具书学习缩写字和叠加字的古代写法,再请教指导老师和周围同学们来解决我的困惑与谜团。在实际调查中我联系了当地的熟人来引导我进入阿尼玛卿周围的人群生活,并在其的帮助下了解真正的民族文化生活。为了提高对自然气候的适应性,我将提前一个月去做适当的运动来调整我的身体去适应当地的气候和高海拔气候,并随身携带药物。
其他文献
目的:根据最新统计,食管癌目前是世界第七大常见恶性肿瘤,同时也是第六大肿瘤相关致死性疾病。食管癌主要有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以及食管
舞台剧剧本《垃圾俱乐部》通过一个虚构的事实,集中体现了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各种精神危机。剧本通过展现不同类型失败者的生活,希望引发人们对当下生活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
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枝杆菌噬菌体Guo1裂解酶编码基因Lysin A,克隆表达分枝杆菌噬菌体Guo1裂解酶Lys A,纯化并观察该重组裂解酶对分枝杆菌属的抗菌作用,为开发治疗结核病的
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共生的过程中,能产生与宿主功能相同或相似的次生代谢产物,宿主为内生真菌提供营养来源,同时内生真菌分泌的次生代谢产物提高了宿主的抗病性、抗逆性、抗虫性等。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受到病虫害的影响限制了小麦粮食产量,而增加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小麦三雌蕊突变体(TP)是彭正松教授多年培育出的能够稳定遗传的一个小穗具有三个雌蕊的突变体,三雌蕊性状由2D
本文首先在“北大法宝”将以本罪作为裁判结果的判决书进行了检索,发现从2015年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实施起至2019年11月1日这四年的时间里,全国四级法院共有62份相关的
目的:FLAIR血管高信号影(FLAIR vascular hyperintensity,FVH)是指出现在局部,呈管状迂曲的,在蛛网膜下腔里相对于脑脊液呈高信号的,短暂出现的影像学表现,其临床意义尚未明
目的:失语症(Aphasia)是大脑病变所致后天性语言能力受损的获得性语言障碍。目前,引起失语的原因很多,包括颅内肿瘤、脑出血、脑梗死、颅脑外伤、颅脑炎症、脑血管病等。语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跨国企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国际招标作为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采购方式之一,现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按照国际惯例,采用招标投标方式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载体,其间饱含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是当代人们需要关注和保护的重点。自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近三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越来越成为科学实施该
目的: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hrombin-activ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是一种血浆酶原,能被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纤溶酶等物质激活,在凝血系统、纤溶系统以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