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塑料(Microplastics)的定义是直径小于5mm的微小塑料颗粒。目前国际上对污水处理厂中微塑料展开研究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和芬兰等。由于绝大多数污水处理厂都缺少有效去除微塑料的能力,微塑料会随着废水排放进入自然界水环境。重金属污染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各国学者对重金属在环境介质上的吸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数集中在土壤、水体、沉积物等环境介质对抗生素和重金属的吸附上。尽管有报道称环境中存在的塑料会吸附污染物,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相关的吸附机制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论文从微塑料和重金属着手,研究生活污水中的微塑料污染特征以及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以考察排放的废水中微塑料对海洋污染的贡献。本研究选取日常的塑料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和重金属铅、镉、砷作为研究对象,生活污水样品采集于大连市凌水河污水处理厂。首先对污水样品中微塑料的数目和种类进行分析,探讨废水所携带的微塑料对海水污染的影响。其次研究了在淡水环境下微塑料对重金属铅、镉、砷的吸附机制,探究吸附在微塑料上的重金属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本论文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一级处理污水中的微塑料平均浓度明显高于二级处理污水中的,表明二级处理去除率明显高于一级处理。2.在淡水中铅、镉、砷在微塑料上的吸附随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在0~10h时,这些金属在微塑料上存在吸附作用,并且吸附作用进行的很快,铅、镉、砷在微塑料PE和PP上的吸附量可以达到吸附总量的1/2左右;10~30h内,铅、镉、砷在PP和PE上的吸附速率逐渐下降;30h以后,这个时候铅、镉、砷在微塑料上的吸附作用达到了平衡。PE对金属的吸附能力小于PP。3.动力学吸附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拟合结果显示,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对纯水介质中重金属在微塑料上的吸附行为拟合较好,这个吸附过程受多个吸附阶段共同控制。三种等温吸附模型均拟合较好,其中Freundlich模型对三种重金属在微塑料上的吸附拟合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