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意向图式理论的空间介词的认知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dpole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主要通过对美国当代语料库(COCA)中样本的研究,以四个基本意象图式为理论基础,探究空间介词的原义、引申意义、原义的意象图式及引申意义的意象图式。  首先,论文按照程本蕃提出的介词分类理论,将空间介词分为四类,每类有或没有下属分类,借助COCA从每个分类或下属分类中搜索频率最高的介词,根据搜索结果论文最终确定了10个频率最高的空间介词,即论文中常用空间介词,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在 COCA中等距抽取每个最高频率空间介词的30个样本,共300个样本。依据常用空间介词所处300个样本中语境,研究常用空间介词的原义,并画出相应的意象图式。依据常用空间介词所处300个样本中语境,研究空间介词的引申意义,画出相应的意象图式。最后,论文分析空间介词原义下的意象图式与引申意义下的意象图式的关系。  因此,论文围绕两个问题研究:第一,空间介词的原义和引申意义分别是什么?第二,空间介词的原义的意象图式和引申意义的意象图式分别是什么?  研究发现:第一,论文借助COCA中等距筛选出的300个样本,通过分析研究常用空间介词的原义。并通过对COCA筛选出样本的分析,得出空间介词的引申意义源于空间介词原义在抽象语境中的使用。第二,空间介词原义下的意象图式和引申意义下的意象图式用四个基本意象图式来表示。
其他文献
文学翻译不同于其它类型的翻译,这是因为其翻译对象文学作品有着与其它类型的文本不同的本质特征。俄国形式主义称这种本质特征为—文学性,即使那些特定的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
学位
本论文以李浩哲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发表的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阿尔弗雷德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小说中登场人物的现实应对方式,从而进一步分析李浩哲对于社会现实的应对方式及作家意识。李浩哲小说中登场人物的现实应对方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首先,面对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及国家分裂状况,小说视点人物选择接受现实、努力克服困难、适应韩国社会的方式去应对失乡的失落,例如《脱乡》中的“我”;而对于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