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液体、β-CD及CTAB对雌二醇荧光介导效应的初步研究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hywhy_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雌二醇是一种具有高生物活性的类固醇,有17α-雌二醇(EE1)和17β-雌二醇(E2)两种类型,其中α-型的生物活性较强。近年来,雌二醇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有研究报道其对鱼类、野生动物甚至人类的生殖系统均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能引起各种病变,其能通过日常饮食、呼吸及皮肤接触进入人体。目前,多国已设定了雌二醇及其衍生物的最大残留量。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简单、快速、可靠的方法用于环境中雌二醇含量的检测。   离子液体(RTILs)具有低熔点(低于100℃)、零蒸汽压、高热稳定性、高溶解性、高电导率、电化学窗口大(3~5 V)、可调节性等性质,这些性质使其在“绿色化学”领域得以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β-环糊精(β-CD)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环糊精,因其独特的分子结构,β-环糊精常被用作荧光分析领域的荧光增敏剂。其疏水性空腔可依靠范德华力、疏水相互作用力、主客体分子间的匹配作用等与许多有机和无机分子形成包合物。β-环糊精还具有无毒、可食用及化学稳定性等优点,因而其在分析方法的建立、色谱分析、酶促反应、医药及富勒烯在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具有两亲性,一端为亲水基团,另一端为疏水基团。这些独特的结构性质,使得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工业、催化及荧光分析等领域本论文总体可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六种离子液体对17α-雌二醇和17β-雌二醇的荧光行为的影响,六种咪唑类离子液体分别是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C4MIM]BF4),1-己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C6MIM]BF4),1-辛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C8MIM]BF4),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C4MIM]PF6),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C6MIM]PF6),1-辛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C8MIM] PF6)。结果表明,六种离子液体对17α-雌二醇和17β-雌二醇的荧光均具猝灭效应,并遵循Stern-Volmer理论,其对雌二醇的猝灭均为动态猝灭;离子液体[CnMIM]BF4对雌二醇的荧光猝灭效应比[CnMIM]PF6强,并且随着碳链长度的增长,离子液体对雌二醇的荧光猝灭呈无规律变化;当温度为25~45℃时,雌二醇的荧光强度呈无规律变化,离子液体如[C4MIM]PF6对具不同荧光强度的化合物有不同的影响,其对强荧光化合物(如丹磺酰氯、罗丹明B、派若宁B、1,10-邻二氮杂菲、诺氟沙星)具增敏效应,对弱荧光化合物(如17α-雌二醇和17β-雌二醇)具猝灭效应。此实验结果为研究离子液体与雌二醇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研究了不同溶剂中β-CD、CTAB对雌二醇的荧光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β-CD、CTAB对雌二醇均具增敏效应,而且该增敏效应与加入β-CD、CTAB的浓度呈正比;在静电作用、氢键结合、范德华力及疏水性等作用下β-CD、CTAB与雌二醇分子形成了包络物(EE1/β-CD、E2/β-CD、EE1/CTAB,E2/CTAB),使得雌二醇的荧光强度增强;当所加入β-CD、CTAB浓度相同时,雌二醇在甲醇中的荧光强度比在水中低,其原因可能是β-CD与甲醇分子之间氢键的形成及水中的氧猝灭作用;不同溶剂中,β-CD、CTAB与雌二醇是以1∶1的包合比形成包络物,且在水中的包合常数K比在甲醇中大;随着所加入β-CD、CTAB浓度的增加,雌二醇的荧光寿命呈现略微增大的趋势,与其稳态荧光强度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该实验结果为研究β-CD、CTAB与雌二醇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综述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性能及其在化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卷柏中穗花杉双黄酮的降糖活性,探讨其治疗糖尿病的潜在机制。   方法 雄性ICR小鼠以高糖高脂饲料饲养诱发胰岛素抵抗, 8周后腹腔注射100mg/kg STZ建立糖尿
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癌症的病发率逐年增加。当前,癌症正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癌症的非手术治疗手段主要包含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抗肿瘤药物无法辨别病变细胞和正常细胞,因此药物在杀死病变细胞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毒副作用。而且因为肿瘤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单纯的抗肿瘤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而靶向药物递送系统,能将药物有目地的输送到肿瘤组织或细胞,有效地作用于癌症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