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膀胱癌(Bladder cancer)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居中国男性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发病率第1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8位,占中国恶性肿瘤发病构成的2.5%[1]。75%~85%为浅表性膀胱癌又称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2]。膀胱癌具有治疗后易复发、复发后恶性程度提高的特点,复发后约10%的患者最终发展成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或转移性膀胱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肿瘤患者良好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光学分子成像及其探针技术的发展,从分子水平超早期诊断肿瘤、识别微小肿瘤、发现残余肿瘤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多肽CSNRDARRC可以与膀胱肿瘤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本实验从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选用FITC-CSNRDARRC探针与膀胱肿瘤细胞结合后进行光学分子成像,以明确该分子探针的体外特性及在体与膀胱肿瘤细胞结合的靶向性和光学分子影像特征。目的:探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CSNRDARRC分子探针的荧光特性及其在体标记膀胱癌原位移植瘤的靶向性。方法: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体外采用分光光度仪及分子成像仪对FITC-CSNRDARRC探针荧光特性及稳定性的检测,确定其在体标记肿瘤的最佳浓度及成像时间窗。选取BALB-C系裸鼠30只,分成实验组(移植瘤组20只)和对照组(正常组10只),其中对照组中5只为结扎双侧输尿管组(A组),5只为未结扎输尿管组(B组)。手术方法建立人膀胱癌细胞系BIU-87膀胱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建模2周后经尾静脉注射220μmol/L FITC-CSNRDARRC分子探针0.2ml,采用光学分子荧光成像仪分别检测注射30min以及1、2、4、12h探针的心、肺、肝、脾、双肾、膀胱及其在膀胱癌原位移植瘤中的分子影像,并测量其平均灰度值。结果:220μmol/L为最佳注射浓度,循环4小时为最佳时间窗,光照和温度对FITC-CSNRDARRC探针影响后荧光信号强度变化不大,经尾静脉注射FITC-CSNRDARRC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肿瘤组织荧光信号强度逐渐增强,在4h时荧光信号强度达到最强,1h、2h、3h、4h、5h、6h、8h、12h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74.22、76.2、80.11、89.38、83.29、85.1、81.22、83.01。正常组织随时间延长荧光信号逐渐减弱。结论:体外探针的荧光特性受探针浓度的影响,在体标记肿瘤的最佳浓度为220μmol/L,成像理想时间窗为4h,体内FITC-CSNRDARRC分子探针能明显富集在肿瘤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