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基本性能与应用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6次 | 上传用户:ljq5296328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保证路面混凝土强度的同时提高其耐久性能已成为工程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通过合理地选择材料,将高强高弹模钢纤维与低弹模合成纤维混凝土混杂或与柔性混凝土组合,使它们在不同层次和受荷阶段相互取长补短,发挥“正混杂效应”来增强混凝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立足于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结构形式,在大量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就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LSFRC,Layered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LHFRC,Layered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和层布式钢纤维柔性混凝土(LSFFC,Layered Steel Fiber Flexible Concrete)三种不同结构形式,进行了各项性能和路面设计研究。其主要研究工作和获得的重要成果如下:1.讨论了LSFRC材料性能对弯拉强度的影响,获得了钢纤维的力学参数、几何参数和钢纤维与基体的粘结状态对LSFRC弯拉强度的影响规律,指出钢纤维体积率是提高弯拉强度最主要的因素(体积率由1.0%增加至2.0%时,弯拉强度提高率可达28.42%)。2.在对LSFRC、LHFRC和LSFFC的抗压性能、抗拉性能和弯拉性能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结构形式对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的提高率在5%左右;极限压应变提高率在30%左右;弯拉强度提高率在40%左右;LSFRC、LHFRC和LSFFC的弯曲韧性指数,I10分别是素混凝土的5.47、7.04和10.32倍。3.根据混凝土弯拉试件的裂缝开展过程、破坏特点和断面扫描电镜照片,在分析LSFRC、LHFRC增强机理的基础上,得出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试件的破坏属于塑性破坏。其弯拉试件从受荷到破坏经历了微观裂缝产生、裂缝稳定扩展、裂缝贯通和构件破坏四个阶段。4.在系统试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LSFRC和LHFRC的概率分布规律,获得了不同失效概率下的疲劳寿命和双对数疲劳方程;研究了LSFRC和LHFRC的损伤规律;获得了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结构疲劳变形曲线的影响规律。5.在系统试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结构主要的耐久性能指标(孔隙率、干缩性能、抗渗性能、抗冻性能、抗冲击性能和耐磨性能等);分析了其耐久性增强机理;得出结论:LHFRC的孔隙率比素混凝土(C,Plain Concrete)低43.9%,且小直径孔所占比例多,孔隙分布更均匀;龄期180天时,LHFRC的干缩率比C的降低了26.9%;LHFRC的渗水高度比C降低了21.3%;75次冻融循环后,LHFRC的抗压强度仅降低了1.9%,相对动弹性模量降低了19.1%,质量基本上没有损失;LSFRC的抗冲击韧性比C的提高了127.85%;LSFFC的单位面积磨损量比C的提高了26.31%。6.构建了LSFRC梁的弯拉本构模型;给出了LSFRC梁模拟结果和破坏特征;比较了LSFRC与C的荷载-挠度曲线和受力特征;得出了层布式钢纤维能有效提高混凝土后期延性的结论;模拟分析了不同参数下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特性。7.构建了LSFRC、LHFRC和LSFFC复合路面板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了路面板板长、板厚、钢纤维体积率和基体混凝土弹性模量在行车荷载、温度作用下的变化规律;得出了荷载应力随板厚的增加而降低(板厚每增加2cm,LHFRC和LSFFC路面板的荷载应力降低最大幅度约6%)、温度应力随着板厚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结论。8.给出了LSFRC、LHFRC和LSFFC复合路面板设计的主要思路;编制了不同路面板长在不同交通等级下的最小板厚表。得出结论: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能有效降低普通混凝土路面板板厚;在相同条件下,采用LSFFC路面板更经济。
其他文献
论文从节目《今日影评·我的“老片库”》和书籍《盘丝洞1927》引题,在明确电影艺术档案概念的基础上,借助文献、新闻和网络案例,指出电影艺术档案的记忆价值表现为集体
在实际岩土工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土地基受非单调增加的荷载作用而发生的非单调压缩固结问题。虽然固结理论经过八十多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分析这类问题时还是
森林转换是影响森林碳氮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森林转换对土壤碳氮的影响,对明确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动态具有重要意义。对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转换而成的阔叶天然次生林(BL
简要介绍了发电机失磁的原因、危害,并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探讨发电机的失磁保护,以保证发电机的安全稳定运行。
<正>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了教育体制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中小学教学明确了从应试教学中走出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负增效的教育大方向。在此号召之下,七、八年级的很多学
钙质砂是海洋生物成因富含碳酸钙或其它难溶碳酸盐类物质的特殊岩土介质,具有与普通陆源砂迥异的工程力学性质,在我国南海海域有着广泛的分布。处于海洋环境并作为海工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