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股市正经历着常年的萧条、低估状态,使得广大散户无不遭殃,而股东、机构和券商却可以稳赚不赔。其盈利的背后,究竟如何进行共谋运作?这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诚然,很多专家从经济学层面对其进行了分析,但是他们却没有从社会层面上深入剖析。因此,本文试图将社会学和经济学融合,将制度理论、社会关系网络和金融活动的共谋运作相结合,从而深入探讨金融精英共谋运作的深层逻辑。首先,笔者对金融精英进行了定义和分类。概念上,笔者根据职位分析方法与决策分析法,将金融精英定义为:在金融领域中处于特殊地位而能够实际影响金融活动决策的人;在分类上,综合我国金融股票市场的组织设置、盈利主体、支配力与支配路径等因素,并结合约翰·弗里德曼区域经济学中有关“核心-边缘理论”的分类方法,金融精英包括核心金融精英和边缘金融精英。之后,再对核心金融精英进行细分,将政治权力、经济支配力、知识支配力进行综合考量,分为政治经济金融精英、文化政治金融精英与文化经济金融精英。其次,论文对股票市场中金融精英共谋运作的程式与策略做了系统的分析。核心金融精英的共谋运作涉及上市公司、券商的内幕交易、“庄家”券商与上市公司的股票操纵以及IPO券商与拟上市公司的保代持股。边缘金融精英的共谋运作包括证券分析师与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的关系建立、资本炒作以及私募庄家与上市公司的共谋运作。最后,针对金融精英共谋运作的各种类型与程式,概括并归纳出金融精英共谋运作的基本逻辑,即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错位利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构成了金融精英共谋运作的二元性秩序。一方面,金融精英遵循着正式制度,充分运用其“制度空间”,灵活地运用或制订出满足自身需求的规则。另一方面,又会充分利用同学、同乡、熟人等社会关系网络,寻找合适的共谋者,以非正式制度抵抗或否定正式制度,充分利用非正式制度的灵活性,实现共谋的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