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室间隔(Interventricular septum,IVS)的几何形态和运动可以反映心室间的相互作用。异常的室间隔形态和运动经常被认为是右心压力升高或肺动脉压力升高的表现。在新生儿期,呼吸和循环系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体现在肺循环压力的下降和体循环压力的上升,而这种变化将对室间隔的形态和运动产生影响。曲率是表示曲线弯曲程度的指标,可以通过对室间隔曲率(Interventricular septal curvature,IVSC)的测量来描述室间隔的几何形态。因此,本研究拟应用超声心动图定量分析新生儿正常生理状态下的IVSC变化,并探讨其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以此来评价新生儿这一特殊过渡时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方法: 查找从2011年9月1日到2013年2月28日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超声科的超声心动图数据库,回顾性研究其中114例生后1天到14天的健康足月新生儿(38周≤孕周(Gestational age,GA)<42周)。这些新生儿一部分是因听诊心脏有杂音来进行检查,结果证明为健康者,另一部分是进行生后体检以除外先天性心脏病,结果证明为健康者。获取研究对象胸骨旁二尖瓣水平和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的二维动态图像、心尖四腔心的三维动态图像及超声心动图常规扫查图像。分别测量基底段和中间段的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的IVSC,并进行标准化。左心室压力通过测量肱动脉压力估测,右心室压力通过测量三尖瓣返流峰速度估测,得到左、右心室间压力阶差。应用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右心室容积,得到左、右心室的容积比值。分别测量基底段和中间段的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的室间隔厚度。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基底段和中间段的室间隔径向应变。将IVSC与上述超声指标及性别、日龄等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重要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曲线和方程。 结果: 本研究共有114例健康足月新生儿,其中男婴56例,女婴58例,日龄范围从生后46分钟到生后14天。各标准化IVSC,左、右心室间压力差和容积比均随日龄的增长有明显的改变,而IVS径向收缩应变和厚度没有明显的改变。在同一个研究对象中,IVS厚度在收缩末期比在舒张末期厚,在中间段比在基底段厚。各标准化IVSC与左、右心室间压力差和容积比均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P<0.0001)。其中,过隔压差(Trans-septal pressure gradient,TSPG)对IVSC的影响最大。而在各曲率中,中间段收缩末期标准化室间隔曲率(Middle end-systolic normalized septal curvature,MSNC)与TSPG的相关性最大(r2=0.948,P<0.0001)。在重复性检验中,检查者间与检查者内的Bland-Altman分析图中各点均位于95%一致性界限之内,表明检查者间及检查者内测值一致性均较高 结论: 超声心动图可以用来测量IVSC和评价IVSC的变化。健康足月新生儿的IVSC与左、右心室间压力差和容积比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标准化IVSC随日龄增长逐渐增大,可以为过渡时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监测提供一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