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长是20世纪60年代登上文坛的云南本土少数民族作家,人们注意到的是他为我们带来的云南边地风景的体验与写作,他用艺术的方式保留了这一美丽的民族聚居地——西双版纳的自然风貌及风土民情,因而他的作品极富“边地性”。张长创作了许多关于自然生态的作品。他对于边地独特的风景民情的书写,旨在通过它们追忆边地西双版纳的原生态的环境及对“诗意栖居地”的追求,呼吁人们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他在作品里讲述了傣族、僾尼人、阿佤人、拉祜族等与自然生命相依的故事,讲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然之子人性的美,这是张长骨子深处的生态意识的表现。当看到人类的贪欲带给大自然的累累伤痕时,他呼吁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生态。呼吁人们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从张长对“诗意栖居地”的追求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来看,张长无疑是传统文化的拥护者,但张长也是新生活、现代文明热情的讴歌者。他在作品里描述了边地各少数民族新的变化,在他的作品里,那些几乎不会说汉话的僾尼人、阿佤人、基诺族逐渐地走进学校学习到了汉族文化,那些过去只会“剽牛祭鬼”、刀耕火种的人们,如今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田里的“水稻已经扬花”,过去只会捣木碓、摇纺车的傣族姑娘,而今在配电所“驾驭电光”。这是张长作品中“现代化”意识的表现。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民族特质成了少数民族文学不可或缺的特性。少数民族作家是民族代言人之一,表达的都是民族情感和自身的真实感受。同时少数民族文学作家自身也应该持辩证的态度,传统的观点认为,就批判意识来讲,少数民族文学可能不及主流文学那样深刻。以边地为创作选点的少数民族作家,势必要在感悟边地民族和地域的美好讴歌外,把当代性的批判意识加入到文学创作中来,为“扬弃”民族传统文化保留一席之地,或以自审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性态度来对待少数民族文化传统,才能显示出作品力度和宽容,从而进一步达到少数民族文学应有的思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