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重建的并行化研究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图像序列的三维重建技术是计算机视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技术的核心是以图片序列和相机参数做为输入,通过计算之后生成三维点云并最终重建为三角网格模型。基于图像序列的三维重建在现实增强、视频动画、文物保护、特征目标识别等领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目前主流的三维重建方法主要有图像的深度融合算法和基于表面贴片的扩张算法。深度图像融合算法是将双目立体匹配得到的多幅深度图像进行点云匹配融合,融合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噪点,而且最准匹配结果易受光照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表面贴片扩张算法通过图像序列的多目立体匹配提高算法的鲁棒性,缺点是算法复杂、计算量巨大。综上,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CUDA的快速重建方法,并且利用CUDA对算法进行了并行加速,兼顾了重建精度和效率。本文算法基于贴片对图像序列进行多目立体匹配,首先,由特征提取及匹配找到一组稀疏的三维点,再通过优化,从而将这些点进行两次不同程度的扩张,最终形成稠密的特征三维点云,最后利用泊松表面重建得到物体的最终模型。与之前基于贴片的算法不同的主要是,本文将算法中比较耗时的部分通过了GPU进行加速,最后的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保证较高的精度,并且能大幅度的提高算法效率。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图片序列和两次不同程度的渐进扩张的适时三维重建方法。利用Harris和DoG算子对图像序列进行特征提取,分别对每对匹配的特征点形成一个三维点,然后利用贴片对三维点进行优化,以至形成一个稀疏的点云;通过两次不同程度的扩张方法使稀疏的点云逐步变成稠密的点云,每次扩张后对点云进行一次噪声点的过滤;最后通过表面重建方法把点云转化为光滑的模型表面。   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PU的特征提取方法以及并行优化方法。将重建算法中主要耗时的部分,包括特征提取、特征匹配、点云扩张和表面重建,都利用GPU对特征点提取并进行了并行加速,设计并实现了基于GPU的GPU_Harris算子和GPU_DoG算子;特征匹配和点云扩张阶段都包含有大量的可优化问题,利用这些问题之间的独立性以及GPU本身的高并发性,设计了一种基于GPU的并行优化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基于GPU的特征匹配和点云扩张方法。   3.Middlebury系统的最准测试结果说明,本文重建算法取得了较高的重建精度,特别是对DinoRing48张图片的数据集的重建完成度达到了98.9%以上,由于文中使用了GPU对算法进行了加速,重建时间约减少95%,从而实现了兼顾精度和效率的目标。
其他文献
在计算机动画中逼真的展现出自然界中动物在意识支配下的活动是一个富有吸引和挑战的难题。在本文中,我们描述了一个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的模拟出人工鱼类在虚拟海洋中的行为。
目前,人们对室内定位与导航的需求越来越大,如在展厅、图书馆、仓库、超市等室内环境中,用户希望持有可移动设备能够自由定位并导航,虽然室外定位技术发展越来越完善,但是室
人脸识别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时至今日,在技术上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许多可靠经典方法已经开始商用化,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服务于各类人群。然而,传统的经典人脸识别方法通常被用于
网格作为新兴的技术在目前的科研机构占据重要的地位,网格被称之为“第三代互联网”,也就是说,网格也是一种网络,也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不过由于构建网格环境的目的是实现
纹理技术是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在影视业和游戏业方面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背景。为了追求更加唯美的视觉影像,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相关算法和图形显示技术在不断地改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是无线通信网络领域一大研究热点,它的日渐成熟极有可能显著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WSN技术是跨多门学科的新技术,这些技术包括
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资讯越来越便捷,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当重大事件发生时,大量的相关新闻报道以及追踪报道便会涌现。对用户而言,如何能找到感兴趣的事件并能迅速了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由传统的集中式形态发展到分布式形态,各种分布式计算的形态也在逐渐演变,由传统的分布式系统发展到网格计算,再到最近
本文针对现阶段三维模型简化算法在工程性应用上的弊端,以及三维模型简化软件应用的不普遍性,开发出了基于billboard clouds简化算法的交互式三维模型简化软件。该软件不仅包括
随着工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电力系统中增加了大量非线性、冲击性、波动性负载,导致电力系统遭受日益严重的电能质量危害。如何对电能质量进行有效分析与研究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受到国内外电工领域的广泛关注。为提高和改善电能质量,主要面临以下两方面难题:一方面需要解决海量电能质量数据的采集、压缩、存储与传输问题,另一方面需解决电能质量扰动的检测定位与识别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