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民所有的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核心构成之一,对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快速增长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然而,最近几年我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却并不乐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国有企业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部分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不断加深对企业并购重要意义的认识,通过颁布和完善相关政策,逐渐消除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面临的制度障碍、加大引导和扶持,努力促进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从而实现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化解和淘汰过剩产能的改革目标。此后,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规范国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9月,中国政府网下发的相关政策表明:要积极促进国有上市公司多渠道多角度地进行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以加快企业发展步伐,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人们逐渐地意识到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著不同,为了更好的实现改革的目标,应该针对不同的改革对象设计不同的改革路线,实行不同的改革措施,即“因企施策”。《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国资发研究[2015]170号)明确提出,对于处于充分竞争环境下的企业,其性质和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更要加大对其改革的关注度以及力度。近年,国企改革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值得肯定,但是仍然存在分布过广等问题,仍需积极进行结构优化和调整。但是,纵观近年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绩效并没有达到最初的期望,理想与现实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相关学者开始从“混改”的角度研究国有企业内部股权结构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其研究结论不相一致。另外,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公司治理领域的学者逐渐开始思考企业外部的制度因素和市场化程度等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受此启发,研究企业并购理论的相关学者开始研究企业外部市场化程度对企业并购的影响。纵览相关文献,其基本都是分析市场化程度对企业并购特征的作用,很少将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特征与外部的市场化程度结合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结构主要分为以下的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背景与价值、分析线路与方式、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可能创新点和欠缺之处。第二部分,文献综述。梳理境内外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对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要观点。第三部分,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根据产权理论、政府两手论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制度基础观等,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四部分,实证研究设计。选择2010-2014年的相关样本进行筛选,对相关变量进行衡量,设计恰当的回归模型。另外,本文样本数据主要取自CSMAR以及相关网站。第五部分,实证结果与分析。首先,对本文的相关变量进行描述分析;其次,对变量做相关性分析;然后,针对提出的假设运用相关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以确保结论的可靠。第六部分,研究结论与建议。对以上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个人的几点看法。研究结果表明:(1)国家控股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的并购绩效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关系;(2)国有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度与企业的并购绩效呈正相关关系;(3)市场化程度与企业的并购绩效呈正相关关系;(4)市场化程度可以弱化国有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并购绩效之间的“U”型关系;(5)市场化程度可以弱化国有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权制衡度与并购绩效之间的正向相关关系。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以下提出三点政策建议。首先,为提高并购绩效,达到通过并购重组进行结构调整的目的,各国有制造业上市公司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积极合理地引入非国有资本,其中股权比较集中的企业,要避免并购绩效的“陷阱”;其次,在积极引入非国有资本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切实维护非国有股东的合法权益,真正发挥其作用,从而真正改善企业的并购绩效;最后,对于政府,要合理确定在国有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的地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公共服务的职能,推动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减少对其并购活动的过度干预,提高并购决策的市场化程度。本文在之前关于股权结构与并购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并购企业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等外部环境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并基于国企分类进行“混改”的现实背景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期望能够为丰富企业并购理论,指导国有企业通过企业并购重组进行改革做出些许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