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合资主导厂商行为和产业成长——以上海大众对中国轿车产业成长的影响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heng_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之前,在国家严格的消费限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轿车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发展非常缓慢。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的经济的飞速增长,轿车产业发展逐步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本文将我国轿车产业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5年-2000年,市场封闭期,表现为高额关税限制了国外轿车整车的进口和政府的严格进入、价格双重限制;第二阶段是市场逐渐开放期,即2001年之后,表现为关税的降低,价格的放开,和行政进入壁垒的降低。 在第一阶段,政府为了追求先进技术和规模经济而采用了合资的方式,期间桑塔纳进入了中国市场,并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龙头地位。从1985年进入中国市场直至1999年,桑塔纳的市场占有率几乎达到了50%,可以说,上海大众的桑塔纳引导了这个时期整个轿车产业的成长。第二阶段,中国逐渐加入WTO,随着市场的逐渐开放,产业政策逐渐放松,大量的进口轿车进入中国,轿车市场由上海大众主导的寡头垄断转为垄断竞争,轿车产业利润率下降,产业成长加快,同时国内自主品牌也开始逐步的发展。 本文由案例入手,介绍了合资主导厂商上海大众在这两个不同时期的行为,再通过变化斯塔克尔伯克模型,提出不同的假设,并得针对主导厂商形成原因、主导厂商行为、政企同盟、市场结构变化提炼归纳出五个命题,随后根据产业内的数据和厂商的行为对其进行验证,将抽象的模型运用到一般的分析中。此外,本文还采用了R-SCP范式来分析轿车产业的产业,由产业政策入手,根据政府的管制决定了市场结构,影响到了市场上企业的行为,再共同作用到市场的绩效方面,对产业成长产生影响。通过这样一个案例分析和R-SCP范式的分析,描述轿车市场的发展历程,以期探究在不同时期、不同产业背景下,我国政府对轿车产业调整的轨迹、效果与不足。最后,针对轿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目标的部署和落实,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长期粗放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资源环境
在上世纪年代,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国民航因基础薄弱,一度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满足航空运输市场对运力的需求,国内航空公司开始利用国外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