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形态变异类型日本囊对虾的遗传多样性及形态差异分析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在我国的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Tsio et al(2005)根据头胸甲斑纹的形态特征将日本囊对虾分为2种不同形态变异类型,头胸甲侧面的斑纹延伸至头部腹面的为形态变异类型Ⅰ,头胸甲侧面的斑纹延伸至头胸甲侧面中部的为形态变异类型Ⅱ。形态变异类型Ⅰ主要分布在日本海、中国东海和南海北部,而形态变异类型Ⅱ则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中海和澳大利亚。本文采集了浙江舟山(ZS)、福建厦门(XM)、广东惠来(HLQ及HLB)、广西北海(BH)和海南陵水(LS)6个群体2种形态变异类型的日本囊对虾,分别从DNA分子水平和形态水平探讨我国沿海6个群体2种形态变异类型日本囊对虾的遗传多样性和形态差异。主要结果如下:   (1)以浙江舟山、福建厦门、广东惠来、海南陵水和广西北海6个群体2种形态变异类型的日本囊对虾为实验对象,用9对微卫星引物对其进行遗传分析,探讨了日本囊对虾的种质资源状况。结果表明:9个位点在6个日本囊对虾群体中均为高度多态(PIC>0.5),共检测出235个等位基因;6个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在13.2-17.7; PIC平均值在0.8512-0.9035;平均观测杂合度(Ho)在0.7296-0.7889,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8805-0.9251;表明所检测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显示,6个群体普遍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遗传变异6.94%来自群体间,93.06%来自群体内。由ZS、XM和HLQ群体组成的形态变异类型Ⅰ与由HLB、LS和BH群体组成的形态变异类型Ⅱ之间的Fst均大于0.05,发生了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相同形态变异类型各群体间的Fst均小于0.05,遗传分化不显著。日本囊对虾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A)为0.1785-0.6218; UPGMA聚类分析表明,BH群体和LS群体遗传距离最小,亲缘关系最近,它们首先聚在一起,然后与HLB群体聚为一支;XM群体和HLQ群体先聚在一起,再与ZS群体聚为另一支,聚类关系符合距离隔离模式。   (2)通过测量日本囊对虾雌性亲虾Ⅲ-Ⅴ期性腺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以及体长、纳精囊长、宽、高等形态性状参数,应用多元分析方法对2种形态变异类型的日本囊对虾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种形态变异类型日本囊对虾的性腺指数差异不显著,但肝胰腺指数差异显著;2种形态变异类型日本囊对虾的纳精囊形态差异显著;采用逐步判别的方法建立了识别2种形态变异类型雌性亲虾的判别函数,且判别正确率达89.7%。  
其他文献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属(Portunus),是我国重要的海
甲壳素,是一种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成的天然多糖,壳聚糖是它的脱乙酰基产物,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h)是壳聚糖的重要衍生物。壳聚糖本身是一种功能性食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