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以及新辅助化疗后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0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新辅助化疗的疗效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新辅助化疗,周期为2-6个,每21天为一个化疗周期,106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全部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完成规定化疗,部分患者行放疗。应用临床评估(临床触诊、彩超、乳腺X线摄片、乳腺MRI)及术后病理诊断判断临床疗效,按照RECIST1.1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来评价化疗疗效,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新辅助化疗后ER、PR、HER-2、Ki67、P53的表达情况。pCR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及生存的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的多因素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临床疗效:106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总有效率(Overal Reponse Rate,ORR)为96.2%(102/106),病理完全缓解率(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为33.0%(35/106)。其中,CR有46例(43.4%),PR有56例(52.8%),SD有3例(2.8%),PD有1例(1.0%)。TNBC新辅助化疗后pCR率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及临床分期有关,其中年龄≤40岁(P=0.020)、肿瘤大小≤5cm(P=0.033)、淋巴结阴性(P=0.026)及临床分期Ⅱ期(P=0.003)的患者较易获得pCR。而增加化疗周期数可以提高患者的pCR率(23.4%与47.6%),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蒽环类联合紫杉类化疗方案的pCR率为39.8%,蒽环类为主的化疗方案pCR率仅为11.8%,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新辅助化疗后pCR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CR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87.3%和90.2%,non-PCR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0.1%和55.9%;pCR与non-pCR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分期(P=0.001,P=0.003)、临床分期(P=0.009,P=0.010)、新辅助化疗后pCR(P=0.000,P=0.000)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及总生存的预后因素;经多因素分析,新辅助化疗后pCR(P=0.005,P=0.005)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及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分期、临床分期、化疗方案及化疗周期数。其中,年龄≤40岁,肿瘤大小≤5cm,淋巴结阴性,临床分期较早,蒽环联合紫杉类方案及>3周期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较好,pCR率较高,且年龄是新辅助化疗后pCR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新辅助化疗后pCR为影响患者无病生存及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对新辅助化疗较为敏感,pCR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non-pCR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