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与MUSIC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在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1日住院且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例资料。依据病人入院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入院相关检验指标等基本信息,并依据MUSIC评分对患者进行风险评分;凭借患者住院信息采集中医辨证是所需要的舌脉象信息进行辨证。中医辨证参照《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4年版》,其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分为下列3个基本证型: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证、阳气亏虚血瘀证和1个兼证痰饮证。从而来探究慢性心力衰竭的各级心功能间以及中医证型间与性别、年龄及相关合并疾病间的关系;探究心功能分级与中医证型间是否存在关联,分析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各级心功能和中医证型与MUSIC风险评分的大小是否有关联;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满足正态和方差齐性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无序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课题共纳入119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心功能II级25例(21.0%)、心功能Ⅲ级69例(58.0%)、心功能Ⅳ级25例(21.0%);女57例(47.9%),平均年龄(72.98±8.48)岁,男 62 例(52.1%),平均年龄(72.09±10.98)岁;气虚血瘀证18例(15.1%),气虚血瘀兼痰饮证25例(21.0%),气阴两虚血瘀证24例(20.1%),气阴两虚血瘀兼痰饮证18例(15.1%),阳虚血瘀证17例(14.3%),阳虚血瘀兼痰饮证17例(14.3%);在MUSIC风险评分中心源性死亡评分最小值为10分,最大值为40分。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发现,慢性心力衰竭不同的心功能及不同中医证型间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发现慢性心力衰竭不同心功能级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发现,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扩心病、心脏瓣膜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差异中合并心脏瓣膜病、慢性肾脏病及冠心病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阳虚血瘀兼痰饮证中慢性肾脏病患者较为多见,而在阳虚血瘀兼痰饮证、气阴两虚血瘀兼痰饮证中患有冠心病的较多,合并心脏瓣膜病中阳虚血瘀兼痰饮证多见,其余证型中合并疾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发现慢性心力衰竭各心功能分级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扩心病、心脏瓣膜病差异分布中只有合并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心衰合并糖尿病中心功能Ⅲ级多见,合并慢性肾脏病中心功能Ⅳ级多见;余下心功能分级中合并疾病分布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用卡方检验分析发现,慢性心力衰竭的不同心功能分级的中医证型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气阴两虚血瘀兼痰饮证18例(15.1%),阳虚血瘀证17例(14.3%),阳虚血瘀兼痰饮证17例(14.3%),其中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兼痰饮证、气阴两虚血瘀证多集中在慢性心衰的心功能Ⅱ级患者中;气虚血瘀兼痰饮证、气阴两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兼痰饮证多分布在心功能Ⅲ级患者中;而气阴两虚血瘀兼痰饮证、阳虚血瘀证、阳虚血瘀兼痰饮证在多分布在心功能Ⅳ级患者中。运用卡方检验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分型中心源性死亡风险评分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心源性死亡的风险评分中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兼痰饮证、气阴两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兼痰饮证、阳虚血瘀证、阳虚血瘀兼痰饮证的风险分数逐渐升高。运用卡方检验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心功能分级中心源性死亡风险评分差异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功能Ⅳ级中心源性死亡风险评分最高。其余的泵衰竭死亡及猝死在各中医证型及心功能分级中的死亡风险评分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心源性死亡风险的大小与慢性心衰的中医证型有所关联,阳虚血瘀兼痰饮证的心源性死亡风险分数最高,气虚血瘀证的心源性死亡风险分数低。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对于预测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阳虚血瘀兼痰饮证有相对较高的发生心源性死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