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D及GPC控制器的参数优化与鲁棒设计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j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近年来在PID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优化算法以及GPC的稳定性、鲁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从中理清了开展本文研究工作的一些思路。具体的工作包括: 提出了PID参数优化整定的两种新型的目标准则,GITAE和RGISE,它们均考虑包含误差变化率项,也都引入了能反映对象响应特征的时间量,并用此无量纲化的特征时间量来平衡误差项与误差变化率项对准则的作用。仿真结果表明,对工业过程中常见的FOPDT 近似模型对象,GITAE优化结果的性能比ITAE要好,更重要的是,它克服了ITAE在时滞比很小及很大时幅值裕度不够的缺点,当时滞比在0.02至20范围内变化时都能够达到一般工程实际要求的6dB,因此其适应性更强;而对具有共轭复数极点和负实零点且时滞很小或没有的SOPDT对象,改进的广义平方误差积分准则-RGISE能克服ITAE和GISE对此类对象优化时不能确保有足够大的幅值裕度的缺点。 对飞行控制领域常见的一类模型对象,基于ITAE误差准则对有约束的PID控制器参数进行了优化。采用单纯形搜索法,主要针对参数空间的约束问题做了一些改进,在MatLab上以函数形式实现了这种参数寻优。用这种方法获得的优化PID参数,既保证了满足用户约束,又能在允许的参数空间内获得最优ITAE性能指标,也具有快速、平稳、超调小的特性。 把鲁棒稳定性和鲁棒性能的思想引入到PID控制系统设计中。在频域中,将混合灵敏度的无穷范数作为PID控制器的鲁棒设计指标,但需要适当地选取权函数,然后可用简单的单纯形法搜索出控制器的优化参数。 研究了用混合灵敏度的H<,∞>范数作为PID控制器的鲁棒设计指标时,控制器参数的可行域的确定问题。首先可以把混合灵敏度的H<,∞>范数要求转化为一族复系数多项式的稳定性要求,再加上基本的闭环特征多项式的稳定性,通过求解这些含参数多项式的稳定性,解出参数的可行域。在求解多项式稳定性的过程中,采用推广的Hermite-Biehler定理。 对GPC的两个具有连续性的参数,柔化因子和控制加权因子,进行优化设计。首先从GPC闭环反馈结构出发,由小增益定理推导出一个GPC鲁棒稳定性的指标,以此为主,辅以快速性要求,构建了一个优化控制的目标函数,然后采用单纯形搜索法,对柔化因子和控制加权进行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证明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和对各种模型的建模误差的适应性。
其他文献
语音是人类重要的、有效的和常用的通信形式,这就很容易让人想到能否用自然语言代替传统的人机交流方式如键盘、鼠标等。随着现代科学和计算机技术、模式识别和信号处理技术的
嵌入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件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内存、功耗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在后PC时代,嵌入式系统有着广
随着设备诊断技术在电路设备的维护管理中不断发展,锅炉炉管泄漏检测,作为锅炉设备诊断技术之一,如今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的开发与应用。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对锅炉炉管泄漏
本文介绍的高精度温度测量系统是高精度测温仪和温度检测元件——热敏电阻器相结合的温度测量系统.文章中分析了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误差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高精度
实际工业过程大多具有强非线性、工况范围广和硬约束等特点,对于这类系统,单个线性控制器往往得不到满意的控制效果。多模型预测控制(Multi-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MPC)方
本文主要针对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动态系统实验室筹建的ACB式HVAC实验系统进行研究。首先描述了ACB式空调实验系统的原理与结构,阐述了本文主要针对冷却水循环进行建模。之后对ACB式HVAC系统进行了建模。建模过程主要针对载冷剂循环进行,分为对主动式冷梁的建模以及对空气处理机的建模。对于主动式冷梁的建模,首先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和紊动射流理论,在分析了主动式冷梁结构的基础上,推导出了单个喷嘴压差与出风
对于复杂环境下多源图像的目标跟踪是现阶段的研究热点之一,图像传感器在采集图像时,光照的变化、目标本身的形变以及背景的影响造成的隐身、遮挡等会导致不能对目标进行持续、
21世纪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正式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之相适应的城乡就业形势也有新的变化,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更为突出。据统计,中国劳动
车辆自组织网络作为移动网络新兴的一个方向,近年来受到了各国政府和学者广泛的关注。以车车通信和车辆与道路通信为基础,构成了一个新兴的信息化的网络共享与交互平台。信息广
光学、光电子学方法用于非接触测量多组分复杂物质的含量具有快速、无污染的特点,但传统的光学分析仪器不能完全适应自动化以及在线工业检测等方面的需要。 本文利用光学